四年前,王超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養豬,現在,王超建成的高標準養豬場存欄量達到了3400頭,年銷售收入超過300萬元。他還牽頭成立了養豬協會,成為當地養豬行業的帶頭人。
王超是山東省桓臺縣果里鎮官東村人。2005年,王超從山東經濟學院會計系畢業,和眾多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一樣,在離開校園時首先想到的就業方向是進入企業。但是偶遇的一個鴨子養殖戶打破了他為自己預想的發展道路。這名養殖專業戶告訴他,現在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向農業、農村傾斜,政策好,市場前景廣,搞養殖業是可以賺大錢的。
這使王超原先在校園里就有的創業夢又開始活躍起來。考慮到當時家境,應該能夠滿足初期的創業條件,他暗下決心要進軍養殖業。“就業不一定非得瞄準大城市、大單位,立足實際,自主創業,同樣大有前途。”王超說。
此后,他對養殖業進行了細致考察,經過仔細對比,最終選擇了周期性短、風險性小的生豬養殖。盡管自己所學專業與養殖業半點也不沾邊,盡管當時市場行情十分低迷,但是他覺得專業知識的匱乏可以通過學習去彌補,市場行情也不是一成不變,關鍵是必須下定干事創業的決心。
2005年,王超回村在100畝廢棄窯灣中開始了艱難的自主創業之旅。盡管對養殖的困難有所估計,無情的現實還是很快讓他陷入了困境。開始養豬之前,他特地對市場進行了考察,并專門到大型的養豬場學習養殖技術,但一到實際操作,問題很快暴露出來:首批引進的18頭種豬,眼睜睜看著死了3頭,還不清楚死因。他認識到,養殖場要有進一步的發展,必須依靠科學養殖,現代化操作,憑借傳統的養殖方式不會有很大的發展。
為了彌補養殖知識的不足,他專門去參加了各種生豬養殖的培訓班,經常上網查閱各類信息,并到附近的養殖場進行實際的養殖操作,積極爭取機會和養殖專家進行交流,對飼養方法、防疫程序和豬場管理上都有了新的認識。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管理知識之后,又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辭去原先的飼養員,選擇了一批大中專畢業生作為養殖場的技術員,并投入資金引進了電子監控、高標準產床、B超測孕儀等配套設施,下工夫一門心思學起了養豬技術。在短短三年時間,王超從養豬門外漢變成了技術過硬的能手,為豬場走上科學化道路打下了基礎。在養豬場的8名技術員工中,有3名本科畢業生,3名大專畢業生,2名中專畢業生,其中6名專業對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