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們進了城,云南農業大學畢業生呂春華卻辭去城里的工作,回到貧困的農村老家創業。他的創業生活,辛勞卻充實。
回鄉務農靠“特色”增收
今年28歲的呂春華家在昆明市東川區銅都鎮塊河村長嶺子村民小組。塊河村是一個群山包圍中的貧瘠小山村,呂春華是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2005年7月呂春華從云南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畢業,應聘到一家國際非政府組織工作,成為一名“白領”,月收入4000多元。
出乎意料的是,2007年底,呂春華不顧父母的反對,辭職回到貧困的山區老家,與父母一起“面朝黃土背朝天”,侍弄家里的40畝山地。呂春華的父親對他說:“我們當農民一輩子種地,苦夠了,好不容易把你培養成大學生,你怎么還要回來當農民?”
呂春華的父母常年早出晚歸,種花生、種玉米,辛勤耕耘40畝山地,廣種薄收,一年到頭收入頂多1萬元。呂春華回家后,嘗試在花生地里套種冬早南瓜,同時他和妻子還養了1000多只雞。一年下來,家里收入提高到3萬元。
村里人看到呂春華種南瓜賺錢了,紛紛跟著種。呂春華于是組織30戶村民注冊成立了東川區長嶺子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員在花生地里套種150畝冬早南瓜,還種了50畝黃瓜。大伙統一購買農資、租用交通工具,統一售價,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避免了壓價競市,每畝地收入比單純種花生提高2000元。目前,長嶺子種植合作社已占有當地三分之二的南瓜市場。
呂春華說:“我們這里種植常規的洋芋、玉米,收益太低,必須搞特色種植才能增收,我們種的南瓜、黃瓜都是本地品種,‘土’就是我們的特色。”
昔日被稱為“銅都”的東川,已有千年開發歷史,過度開發使區域生態惡化,高高低低的群山植被稀疏。一年多來,呂春華還在自家坡地上實施了“退耕還林”,在收成不好的山地上種了1.6萬棵桉樹,現在已近2米高。2008年大旱時,他每天頂著烈日背水上山澆樹,一個月下來體重減了10多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