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他一臉學生氣,T恤,運動褲加球鞋,你很難想象,別人稱呼他“郭總”時的情形,如今22歲的郭鑫有時每周飛兩次深圳開董事會,有時貓在學校工作室里主持項目,偶爾會接受媒體的大小采訪。這種生活和企業家幾乎一樣。
在南開大學的校園,政治學專業的大三學生郭鑫,小有名氣。這個今年只有22歲的小伙子,如今已經是掌管3家企業、投資數個項目、身家過億的“大學生企業家”了。他的“碳匯林”創業項目讓1000萬農民受益,在全國100個縣推廣。
郭鑫,今年22歲,身在天津,創業兩年半。
讓郭鑫白手起家的項目叫:"碳匯林"。簡單說,就是把中小出口企業要繳納給國外政府的巨額碳關稅,通過錢款的方式直接補貼給國內的林農來抵消。一邊企業省了稅,一邊農民賺了錢,搭建起雙方的就是"碳匯交易"。
郭鑫正是從中發現了商機,在上大學的同時就完成了從構想,到建立商業模式,再到企業模型的創業三級跳。而這第一跳源于他大一時聽的一場講座。老師見他對農業感興趣,就主動提出可以資助科研經費。于是他有了做碳交易的想法。而他的合伙人喻曉則在電腦前完成了第二跳,幫助他查資料。而進入實施階段,郭鑫一開始就碰了個大釘子:
郭鑫:我打了可能100多個鄉鎮吧。打了電話說了一下我的模式和宏大的構想,滔滔不絕講了4分鐘。他從頭到尾也沒聽懂。
自己的想法不被人理解怎么辦?郭鑫和團隊最終找到的突破口——大學生村官:
郭鑫:突破口最后還是通過QQ群聯系到邯鄲邱縣找到了一個。因為大學生村官首先年齡比較相近,知識結構也相仿,他不覺得你是在瞎忽悠,第二就是他確實也想干一些事。
于是在大學生村官朱治華的"穿線搭橋"下,郭鑫的團隊終于進入了河北邯鄲邱縣,郭鑫做了一款APP,用手機放給農民看,再手把手地教。花了1年時間改造樹林。最后長三角19家企業打包交易,郭鑫團隊最終幫邱縣農民賺了上百萬,幫企業用碳匯證辦好出口證明,雖然自己并未賺錢,但手里,卻攥穩了這第一個成功的案例。
郭鑫:這個時候我們就發現,這個三級跳已經完成了。
有了成功案例,就有企業主動找來。慢慢地"碳匯林"在全國100多個縣推廣,使1000萬農民獲益。郭鑫開始用金融杠桿運作公司,通過交易所實現碳匯交易,將沉淀資金存入余額寶或貸給農民。公司80%的收入均來自沉淀資金而非中介費。如今,郭鑫已經有了多少張名片,或者名片上有多少個頭銜;然而翻開名片的另一面,對于這個只有22歲的大學生而言,是空白更是創業路上的無限可能。
創業專家談,今天的點評專家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國際勞工組織創業教育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家華:
李家華:郭鑫的創業案例,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創業實際上是一個發現機會、評估機會和實現機會的過程。郭鑫在這個創業中,有三條是非常重要:第一他有一份真正的創業感情,很接地氣。能夠關心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農村的發展;第二條他找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機會,尋找到了一個雙贏的模式。第三點很重要的,就是他能夠付諸行動,他敢于去堅持。但應該說,這個項目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社會創業的項目,能實現更好的社會價值,和更多的商業價值。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