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培育更多高科技企業,也為了拓寬大學生就業途徑,日前,市教委、市科委會同其它政府部門,聯合推出了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即“種子基金”,每年出資5000萬元用于扶持大學生科技成果孵化和創辦企業。
此舉再次引發人們對大學生創業的好奇和關心。在上海,大學生創業已不是新聞,每年畢業時節,各高校都會誕生一些“創業英雄”。幾年下來,這些一度引領風氣的“弄潮兒”在市場上拼搏得順利嗎?記者請來了幾名比較成功的“學生老板”談談他們的創業經。
他一邊讀研一邊創業
“請不要在報紙上登出我的全名”,面對記者的采訪,曾經創立全市第一家由創業基金扶持的大學生創業企業的小余提出這樣的請求,在他看來,客戶很有可能因為知道他“初出茅廬”而對他的企業缺乏信任感。小余現任索創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這是一個典型的大學生創業企業,在由10多人組成的團隊里,還有和他當初一起創業的3名同學。
第一次創業發生在他畢業前夕。2000年4月,小余即將從上海交大工業企業管理專業本科畢業,這時,他已經得到了多家單位的錄用通知,其中不乏世界500強企業,待遇非常不錯。就在這時,市政府啟動了一個扶持大學生創業的基金計劃,當時正好有一個電子工程系的同年級的朋友自主開發了一套叫“DSP數字音響”的科技項目,通過數字信號傳輸來降低成本,在民用和工業市場上都有一定需求,一直持有創業想法的小余和他一拍即合,成立了創業小組,并申請大學生創業基金計劃,最終幸運地成立了第一家由創業基金扶持的大學生創業企業。就在此時,小余的朋友可能因為家庭、資金、經驗、人員和市場等原因退出了,就這樣,第一次創業在鮮花和掌聲中無疾而終。隨后,小余選擇了直升讀研,不過,他仍然做著他的創業夢。
2001年,小余在研究生二年級時,在市科技創業中心的幫助下,和5名同樣是在校研究生的同學合股,共同成立了現在的索創公司,在市科技創業中心孵化基地成立了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大學生創業企業。當時在校生還不具備創業條件,小余通過校學生處和徐匯區工商局特批成為公司的法人代表,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學生老板”。公司的定位主要為國際資格認證培訓,如注冊金融分析師和注冊金融策劃師等,他介紹道,之所以選擇這個行業,是因為培訓和咨詢行業前期投入不會很大,風險也不會很大,沒有做實業或者貿易對資金的巨大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