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經濟衰退日益加劇,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缺乏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也不能幸免。在這種局勢下,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紛紛提出大學生要另謀出路,而自主創業則被看作是救命稻草,大加提倡和鼓吹。于是大學畢業生創業成為近期媒體追逐的熱點,而一些高校則推出在校大學生創業促進方案,也被當作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典型大肆宣揚。
畢業生創業受到鼓勵和支持,因其已經完成學業,無論成敗,只要合法且能自我負責,理所應當。但對于在校大學生創業,社會應抱有保守態度,持以遠見,不應操之過急,因小失大。
且不說經濟形勢惡化,是否能夠提供足夠的商業機會給大學生成功創業,單從教育的角度而言,在校大學生創業未免過于急功近利。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彼時的成敗皆由此時的積累所奠定。職業事業的發展猶如高樓大廈,根基越深,樓層才可以蓋得更高,否則,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大學時期,是人生難得的學習時期,大學生應抓住寶貴的時光,扎實學習,打牢學習的基礎,拓寬知識面,建立足以支持未來人生的知識結構,掌握惠及一生的方法論,以及形成理想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完善的人格素質。正如胡錦濤主席在五四期間向大學生和青年朋友諄諄囑托,“立身百行,以學為基。”一個人能有多大發展,能為社會作出多大貢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人學習抓得緊不緊、知識基礎打得牢不牢。
磨刀不誤砍柴工,人生百年,職業生涯接近40年,用四年或七年的時光來專心學習,并不算太長時間,學習抓得緊,受益一生,更可延長工作年限,增加社會貢獻;抓得不緊,書到用時方恨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大學生要有遠見,要有主見,不為一時的政治需要所動搖,不為社會輿論熱了頭腦,亂了方寸。大學校長們更要有教育家應有的遠見,風線長宜放眼量,對大學生的一生負責,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興旺發達負責,不拘泥于一時一地之需。在這方面,抗戰時期的一些教育家的作為值得今人深思并學習。國立武漢大學兩任校長王世杰、王星拱在抗戰形勢日趨嚴峻,國家民族危亡旦夕之際,在各界紛紛要求大學實行戰時教育,訓練大學生為戰士直接參加保家衛國之際,仍然保持清醒的頭腦。對要求上戰場的學生一方面不反對,不鼓勵,認為大學生非職業軍人,前線殺敵唯有送死而已,效果未必佳;另一方面,著眼于培養戰后重建的人才。所以,兩位校長頂住校內外的壓力,堅持要求學生刻苦學習,在校一日,務必以學業為重。這在當時,不為人所Cye.com.cn理解,多方質疑,比如中文系葉圣陶教授,就認為,大敵當前,武漢大學仍然學風刻苦,校風沉悶,猶如一潭死水,多次在課內外宣傳抗日,鼓動學生參展殺敵。隨著抗戰和內戰結束,新中國成立,國家百廢待興,當年的大學生們以各自所學,無論是去了臺灣還是留在大陸的,都在戰后重建中立下汗馬功勞。在臺的如臺灣鋼鐵之父趙耀東等,在大陸的更是不計其數。當年的學生中涌現出近20名兩院院士和一大批著名學者和政界、法律、工商界知名人士。老校長們雖然沒有親眼看見桃李天下,但其所結下的豐碩果實為他們當年的遠見作下有力的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