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全球危機催化
面對危機,我國政府以拉動內需,提出了振興十大產業計劃,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產業發展的創新。全球危機必然大大促進社會的創新創業。考察社會發展歷史,危機必然引發社會的變革,引發新技術革命,而引領社會走出危機的是在新技術革命推動下的新的生產方式。
3、改革開放激發
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是社會最稀缺、最寶貴、最重要的發展資源。最稀缺的發展資源是指,改革開放30多年,黨的理論實踐創新組織了舉世矚目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工程,激發了中國人民振興中華的創造能力。
最寶貴的發展資源是指,社會生產力——人的資源和物的資源。人的資源是最寶貴的發展資源。而人的資源中,創新創業精神與創業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人的資源的發揮程度。人的資源的有效發揮,又取決于人們的創新創業精神與創業能力的發揮程度。
最重要的發展資源:改革開放后30年,我們應當看到在發展道路上正在面臨的環境惡化問題、能源緊缺問題、社會維穩問題、就業困難問題等等。關鍵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過程。
4、高等教育趨勢
2009年8月20日《光明日報》報道: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創造力卻排名倒數第五。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教育的某種缺陷。從中國教育現存問題的歷史原因分析,從范進中舉以來,我們傳統教育下的學習就是在家長的配合下把學生變成考試的機器,而對學生的創造性是不會列入考試內容的。可見在知識經濟發展的今天,改革我們的高等教育,強化創新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2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