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本報刊登了《聽大學生創業者說“瓶頸”》。針對文中提到的四大瓶頸———入門關、經濟關、管理關、精神關,記者專訪了市人保局開業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楊永華。今年,恰逢市開業指導專家志愿服務團成立十周年。聽十年經驗,破四大瓶頸。
入門關?放寬眼界:
傳統行業中一樣暗藏商機
新聞視點:一般大學生創業有哪些特點?10年中有怎樣的變化?
楊永華:從創業類型來看,大學生創業以機會型創業為主,大部分和自己的專業、愛好結合,與“4050”人員以解決生計為主的生存型創業不同;從創業行業來看,以創意技術類的行業為主;從創業團隊來看,大多數與同學、朋友組成團隊,共同創業,比較注意團隊的專業構成,個人單獨創業的很少;從創業準備來看,大部分創業大學生是在校期間就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積累社會經驗,參加創業教育和培訓,儲備創業技能。
10年來,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總體上有提升,隨著網絡社會的興起,依托網絡創業的比例越來越高。隨著政府扶持創業的力度越來越大,大學生創業往往都能更多地得到相對完善的政策扶持和服務。
新聞視點:不少大學生認為,互聯網時代的創業多集中在新興IT領域,傳統行業創業機會少。對此你怎么看?
楊永華:這也是一個主流觀點,與目前的時代和大學生的特點相關。一是目前互聯網確實孕育著大量的創業機會,網店等作為一種可以低門檻進入的創業形態,更容易受到大學生創業者的歡迎;二是現代大學生更善于在IT等新興行業創業,對傳統行業的興趣則不大。其實,傳統行業的創業機會也不少,許多創業者的第一桶金,就是從社區服務等一些傳統行業中來的。
【案例】葉揚生(上海天泰茶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我是學計算機的,最初創業選擇了IT領域,發展順利。2005年,在老家福建武夷山的一次招商中,我投資了茶山和茶廠,卻發現“好茶賣不出去”。為什么“7萬個中國茶廠,抵不過一家英國立頓”?各種咖啡消費也搶占了中國高端消費市場。顯然,傳統茶消費模式已無法實現茶葉從生產到消費過程的標準化。
于是,我萌發了研發自動泡茶機的想法。之后,我幾乎遍訪了中國茶產業和家電業前輩,研究國外咖啡發展歷程,在美國歷經數月調研后,著手開始將科技帶入傳統茶產業的創業,全球首創“樂泡”智能茶道系統。上海世博會期間,它已亮相世博會新聞中心。今年7月開始正式銷售,計劃明年銷售額三四千萬元。我認為,不管傳統領域還是新興領域,都要“有創意,能創新,才創業”。
經濟關?善用政策:
“四無”學生變身創業達人
新聞視點:近年來不斷聽到大學生創業的一些成功案例,但總體的感覺是,我們身邊投身創業的大學生并不算多。對此你怎么看?你覺得阻礙大學生創業的原因是什么?
楊永華:從我們的調查情況看,雖然本市的整體創業活動率從2005年的4.9%上升到2009年的7.5%,其中24—35周歲青年的整體創業活動率達到10.3%。但總體上看,大學生創業的意識仍然不足,全國大學生創業比例不足1%,本市大學生投身創業的比例也很低。
常說大學生的創業是“四無”創業:無資金、無場地、無能力、無人脈,這些都是阻礙大學生創業的重要因素。其中,資金短缺是一個最大的瓶頸,融資難也是創業者普遍面臨的最大困難。在解決大學生創業資金不足方面,政府采取了很多扶持政策措施,比如人保部門提供的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市教委科委的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政策,團市委的YBC(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的英文簡稱)貸款政策等。
新聞視點:除了政策扶持外,大學生創業其實還希望得到社會各方更多的幫助甚至指點。
楊永華:的確如此。正是為了給大學生創業以更多更具體的扶持,上海市開業指導專家志愿服務團于2000年5月正式成立,主要由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和專業技術人員組成。10年來,從133名專家到目前近600名專家,總指導人次突破19萬。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