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這種轉變一方面使更多的家庭能夠享受高等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又使得大學生就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瓶頸”。最早實現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美國以創業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方面的一些做法,也許可以給我們提供某些啟迪與借鑒。
金融危機造成美國大學生就業矛盾
截至2010年1月,美國高等學?倲禐6459所,在校的各類學生人數大約為1600萬人。其中,公立高等學校2099所,在校學生大約為1200萬人,占75%;私立高等學校4360所,在校學生大約為400萬人,占25%。然而,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普及化趨勢的“負面效應”勢必表現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困難。也就是說,美國也同樣面臨著與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類似問題與嚴峻挑戰。
2007年4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向國際金融危機演變,并逐步蔓延到實體經濟領域。在多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美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已經畢業和即將畢業的大學畢業生面臨著就業“寒冬”。
2008年以來,美國的金融和科技等熱門行業都被迫大量裁員。據密歇根州立大學高校就業問題研究所的測算,適合美國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入門級”工作崗位比去年減少8% ;零售業一直是美國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的“保底”行業,但如今這個行業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也遭受重創,用人需求大約下降了14%。
2009年7月,美國平均失業率達到8%,有的州更糟糕,超過10%,再加上2009年新畢業的150萬大學畢業生(包括碩士和博士)進入就業市場,就業市場的壓力非常嚴重,整個美國和馬里蘭州的大學生失業率仍在15%以上。即便是找到了工作,他們平均起點的工資也比以前有顯著的下降。
創業教育增強抗風險意識
美國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就業矛盾盡管十分尖銳,但大學生就業問題并非是其中的最突出的熱點。在美國,整個社會氛圍、家庭和大學生能夠比較平靜地看待國際金融危機對社會經濟帶來的深刻影響,面對就業困境,不少大學生能夠以共渡難關的心態來調整其就業預期。
美國整個社會與大學生群體并沒有因為目前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就業困難而驚慌失措。過去多年來,投資、銀行和會計等高薪行業一直是美國大學生最向往的職業。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應屆生開始投身政府、醫療服務和慈善機構等待遇不高的行業。這與美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方興未艾從而使不少大學生能夠主動應對其就業挑戰密切相關。
美國大學在專業設置上十分重視適應社會需求、大量開設跨學科專業;注重通識教育,重視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其大學課程設置靈活、多樣,注重文理工交叉, 學科滲透, 以主動適應現代科技和社會生產發展需要;美國大學十分重視與用人單位的產學研合作;大學生不受學習年限限制,可根據其需求與市場行情實行半工半讀或工讀交替,只要完成學分就可以畢業。尤其值得我國高校參考與借鑒的是,美國大學十分重視通過創業教育來促進大學生的創業與就業。
美國大學生就業心態不浮躁,能夠在巨大的就業危機中應對挑戰,與美國大學長期以來重視對大學生就業風險教育與就業觀念培養不無關系。系統化的職業生涯指導課程,注意塑造大學生勇擔社會責任,與國家、家庭共渡難關的責任意識,敢于應對就業困難與冷靜處置就業風險、化“!睘椤皺C”:一是,正確客觀地分析自我,學會職業選擇的策略,制定契合國家、家庭與自己的擇業行動計劃和措施;二是,進行自我適應性評價、未來職務設計、職業前景分析、角色轉換、自我成長等,同時讓大學生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發展戰略等;三是,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職業生涯危機,培養危機意識和風險觀念,學會掌握職業生涯發展策略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