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在讀博士生李響2006年底創辦一家企業,公司現已走上正軌,并開始取得經濟效益。筆者日前采訪了這位27歲的小伙子,他的經歷對于大學生如何更好地進行創業有一定啟示。
“如果沒加入未來企業家俱樂部,我不會走上創業之路”
李響創辦的杭州瑞弗科技有限公司研發設計供殘疾人使用的高科技輔助用品用具,短短兩年里,從最初的3人發展到20人,2008年實現銷售額400萬元,比2007年增長了3倍,今年已簽訂的合同總額1000萬元。
“如果沒加入未來企業家俱樂部,我不會走上創業之路。”李響說,“我的生活狀態可能就是每天待在實驗室研究技術,博士畢業后到一家知名外企當電氣工程師。”
“未來企業家俱樂部”成立于2002年5月,是浙大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和浙大國家大學科技園管委會共同創辦的學生社團。浙江大學創業的學生中,有30多人是該俱樂部的活躍分子。
李響說:“俱樂部不是”教‘創業,而是讓我們在接近真實的商業運作中學習、體驗創業,是大學生創業的“學前班’。從”招新‘環節就顯示出“準實戰’特點,學校有關老師、俱樂部成員以及外請的企業家、風險投資人用現實的商業案例考察候選人。”
俱樂部實行“項目負責制”,最大的頭銜不是主席,而是項目經理。李響在俱樂部前后做了近30個項目,這些“準實戰”經驗使他“不再害怕向任何人演示、推介產品了”,也掌握了市場分析、靈活處理問題等基本方法。其中一個項目是在浙大舉辦一場新年音樂會。起初,他和項目組的同學想吸引杭州的大公司贊助,但沒有成功。眼看快山窮水盡,他們反復研究,決定把目標轉為學校周邊依靠浙大學生消費的小商戶,在音樂會傳單上設置廣告位招租廣告,一周內就籌到幾萬元資金。
李響說:“希望有更多大學生有機會接受創業教育,盡管目前創業的人很少,但創業教育會為大學生打開一扇新的窗,即使畢業后不創業,未來遇到合適時機也會創業,人生的機會就多一些。”
不應忽視“小打小鬧”的“擺地攤型創業”
“現在一說到大學生創業,許多人立即聯想到高科技、IT等字眼。我個人的體會是,對于還沒出校門或者畢業沒幾年的大學生,創業是一條比就業更難的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