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撥千斤
雖然在校學生這個近3000萬的市場逐漸成為一個成熟的、高價值“富礦”,可是面對挑剔、敏感的大學生群體和尚不規范的校園營銷環境,企業高效“開采”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不少企業費盡周折卻摸不著門路,收效甚微。比如郵寄電話卡的方式,可能學生到學校后看到更優惠的套餐或服務就會“另謀他就”,這使得企業浪費了其前期的營銷投入。
“企業不能把在社會上的營銷活動照搬校園。”晁鋼令提醒說,校園營銷在媒體渠道、品牌傳播、渠道創新、服務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此外,營銷方式也要緊跟校園市場才能贏得學生的眷顧,只有把他們“拉”進來,讓他們真正參與到活動中來,才能從根本上抓住高校人群的心理達到營銷目的。
更重要的是,讓消費者創造內容,消費者營銷消費者,消費者創造消費者,才能讓品牌得到高效而快速的滲透和延伸。
“對于大學生營銷價值的不同層面,企業的校園營銷也應該有不同的訴求點。”紀中展說,比如快消類企業、教育培訓企業、網絡游戲公司等主要抓住的應該是大學生現實性的價值,滿足大學生的現實當下的文化、學習、生活、娛樂等需求。而很多推出新科技、新概念、新產品的企業,如IT數碼企業、游戲產品等,首先會在大學生群體里推廣,通過影響大學生來影響他們的朋友、家人等群體,鎖定的是大學生的社會引領性特征。
相較而言,大學生群體畢竟與職場群體相比數量較小,消費能力一般也較職場人群弱。“所以校園營銷更多地應該放在品牌的培養和情感的培養上,擴大銷量絕不是企業長期進行校園營銷的目的!奔o中展說。
鄭毓煌舉例說,運營商2009年之后在校園市場激烈競爭到白熱化的程度,重要原因是手機業務中上網流量才是未來運營商利潤的主流,而學生愿意接受新事物,運營商在滿足大學生校園階段消費的同時,通常著眼于培養未來的潛在高質增長人群,對于培養3G業務的忠實消費者有著四兩撥千斤的妙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