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廣泛開展創業教育,將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學分管理。全國高校紛紛響應,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真的要把創業課程作為人人都學的必修課嗎?多少課時合適?不想創業的同學也非得學嗎?
筆者結合這些年從事創業教育的經驗體會談談自己的看法:
從大方向著眼,我非常同意在高校廣泛開展創業教育,因為高校創業教育不僅僅是狹義的急功近利的“創業技能培訓”,也包含對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育,對真實的社會市場經濟生活更深刻、更真切的認識,也是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適應市場經濟的通識性能力素質教育,培養成熟公民的人才教育,對全體學生都大有裨益。因為創業所需要的創新精神、獨立自主的意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承受壓力和挫折的心理素質等,也是做任何一種職業都需要的“可遷移能力”,也是選擇就業的畢業生亟須的素質,對提升他們全面的社會適應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筆者也發現,某些高校的創業教育同時存在著“貪大求全”、“一窩蜂”的勢頭,其結果堪憂:一者,師資培訓嚴重不足。目前我國高校普遍缺乏合格的創業師資,面對全校動輒數以千計的學生,只能臨時動員一些創業教育功底不深的老師勉強開課,教學效果不佳;二者,雖然大學生普遍對創業有興趣,但真正有創業打算的人數畢竟非常有限,于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被動“混學分”的現象。在筆者走訪過的一些創業課堂中,隨處可見埋頭做其他科目作業的,戴著耳機聽英語的,悄悄發信息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當前高校開展創業教育不宜簡單劃一,強制性開設30多課時的創業必修課,而應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分階段逐步開展不同層次的創業課程。
首先,面對全體學生可以把創業教育納入整個《就業指導》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組成部分,從宏觀上介紹創業的基本知識,什么樣的人適合創業,創業需要什么樣的準備,乃至作為創業榜樣的成功企業家的創業歷程等。8~12個課時基本能滿足這方面的教學目的,也不至于擠占絕大多數不準備創業的同學本來就很緊張的培養計劃課時安排。這樣的話,現有的尚無太多創業教育經驗的教師也比較能勝任。
同時,條件成熟的學校可以在此基礎上開設內容比較深入的“創業選修課實驗班”,學員要經過比較嚴格的篩選,招收具備一定創業潛質、自身又有較為明確的創業意愿的學生參加,估計占學生總數5%左右。學生按模擬公司團隊的方式自愿結隊分組,以利于開展實訓性創業課程;師資配備也精選創業教育經驗豐富、最好有過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擔任,同時,學校也應積極與社會對接,聘任企業家做客座講師。實驗班應采取小班授課,根據每個小組的創業興趣方向配備同行業企業家做課外導師;課程內容應比普及性的創業基礎教育必修課更為深入、更為具體。這個層面的實驗班的教學目標更傾向于培養未來真正創業的企業家,既要包含更全面的創業規律、企業經營的各個流程,同時要重視案例教學,從正反兩方面的企業案例中引導學生認識創業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和應對方法,特別是應該安排創業模擬實訓,走出教室,深入社會和企業,有調研,有實踐,把這部分內容納入課程考核指標,從而真正達到創業教育的實效。
在最近一次由清華大學等7所高校創業研究機構做的調研中,受訪者對于“大學教育對創業有幫助”的評分是所有考察項中最低的:2.96分(滿分10分)。清華大學雷家骕教授認為,這說明大學生感覺目前大學的授課內容對于創業的引導和幫助作用并不明顯。但現實中也的確有不少高校建立了創業基金,并為學生創業提供了科技創業園,教學實踐相輔相成,開展得有聲有色。
在課時安排上,筆者建議此選修課可以采取動態方式,比如第一學期可以安排16周共36個課時,結課后,仍然有意愿繼續參與的同學可以在第二學期進行創業訓練營性質的課外實習,仍然有老師指導,繼續開展一些創業計劃書設計大賽、模擬公司活動等各類創業實踐。甚至下一學年,對有進一步深造的實驗班優秀學員開設高級創業研修班,進行更為深廣的經管類教學。
最后,隨著高校創業教育的深入開展,進一步細化創業課程體系也就提上日程,即與各高校各學科專業相結合的創業課程建設也應逐步展開。應該動員學科專業背景的教師參與到創業教育中來,把各學科相應的創業案例進行收集整理,提煉具有規律性的經驗,并結合行業發展勢態,有針對性地設計創業課程,這樣勢必大大提高創業教育的實效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