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生休學創業,鼓勵扶持開設網店等多種創業形態……教育部日前將“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自主創業”,列為201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六大事項之首。
如此利好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到底火不火?記者剛從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獲悉,截至11月30日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基金會已資助項目共204項,資助金額4492萬元。目前,月均資助創業項目逾400萬元,與去年相比實現了12.5%增長。
那么,全市大學生的自主創業比例,如何能從不到1%這樣的個位數,也躍升至兩位數呢?恐怕要在政策激勵、社會資助的上下游一起做文章。
趨暖但創業比例還是低
其實,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2006年就成立了。至今,基金會在復旦、上海交大、同濟、華東師大、松江大學城、市創業中心等處設立了15個分會。從成立起,到今年11月底,基金會累計共接受約4000個項目申請,資助項目約1000個,累計資助金額近2億元。
在這個“大數”中,僅去年和今年的資助項目,就超過了400個,占到8年來資助項目數的40%。同樣,從資助金額看,最近這兩年的資助金額也占到8年來的40%以上。而且,今年前11個月的資助項目數和資助金額數,都已超過去年全年。在此意義上,大學生創業近年確實越來越熱,社會扶持力度也在持續加大。
然而,從大學生就業的“總盤子”看,創業還是比較冷的。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截至上半年,全市共有828名應屆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同比去年增加70%多。然而,這一創業者群體放在同一時期上海17余萬名應屆生中,比例還不到0.5%,而且這一比例與鄰省相比還是低的。
縱觀全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率也僅1%左右,相比一些創業發達國家,仍有“數量級”的差別。按照國家出臺的“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力爭今年起的3年內,促進80萬名大學生創業。按創業人數在就業人數中的占比,上海這樣省市的大學生創業規模,應當從“千人級”提高到“萬人級”。
創業教育不止開講座
最近,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友聲與上海交大黨委書記姜斯憲教授談起創業,他提請校領導特別關注一個趨勢,那就是:國外一流大學的畢業生創業比例已經到了兩位數。
盡管中外社會的創業土壤不同,但不可否認在國際上高等學府已將創業能力培養作為一大教育指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21世紀人才應有3本“教育護照”,分別是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創業教育。而國內高校帶給學生的“教育護照”含金量,從學術、職業到創業教育,似乎是從高到低。
可以說,建立健全創業教育體系,國內高水平大學應當更加有所作為。姜斯憲介紹,上海交大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了創業學院,目前是唯一由校領導直接擔任院長的學院。事實上,創業教育并不僅僅是邀請一些創業者、企業家進校園秀一場,開開講座、座談。創業學院作為并非完全實體化的學院,已開設創新創業大講壇、創業領導力、創業機會的識別、風險投資與創業、創意與創業、產業模式與創業、創業計劃書寫作等11門課程,共計16學分,形成課程體系。每年選課本科生900多人,并面向研究生開放。
創業教育不能立竿見影,卻也有所斬獲。在最近鳴金的2014“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上,上海交大獲5座金獎,列全國高校第一,捧得冠軍杯。近來比較火熱的“餓了么”網絡訂餐平臺也是其一,項目已獲8000萬美元商業投資,創始人張旭豪正是從校內創業教育平臺上走出來的。
然而,這樣的創業成功案例還很鮮見,各校創業教育也未有完整且系統的“課程表”。對此,教育部此番發文,已明確要求各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納入學分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實際效果”。
創造“創業實習”機會
為鼓勵大學生創業、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教育、人保等部門出臺的利好政策不可謂不多。其中上海就有多項幫扶舉措,比如創業大學生可申請50萬元至200萬元額度的開業擔保貸款,可提前申請最高15萬元的創業前擔保貸款。同時也有經營場地支持,如全市50多個開業園區,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的注冊地。此外,還有稅收優惠:若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3年內可扣減一定額度的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個人所得稅等。
不過,大學生創業失敗率仍遠高于社會人士。究其原因,在配套扶持的上游,創業教育不足;在配套扶持的下游,創業實踐也不足。如果說,就業之前還有實習、見習的話,那么自主創業之前,有沒有“創業實習”呢?
作為創業界的典型人物,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應波告訴記者,在華東理工大學的勤工助學生涯就是他的“創業實習”。當年,謝應波第一次坐火車離開小縣城,來滬交完學費后,身上只剩2000多元。他在書報亭勤工助學,從賣報紙到賣電話卡,什么賺錢賣什么。
盡管有學校托底,“勤工助學項目都是自負盈虧,相當于當了經理”。從本科讀到研究生,謝應波從此沒問家里要過一分錢。有意思的是,包括謝應波在內的泰坦科技6名初創者,都有勤工助學背景。
不打無準備之仗,勤工助學只是“創業實習”的一種形式。在教育部此次關于創業的支持政策中,也要求各校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創業模擬等實踐活動,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其中就包括“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一條,可謂創造出一種托底機制。當創業與就業一樣,可以不斷再來,兩位數的創業比例或許就不再遙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