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報響起,就業問題考驗中國教育
繼212萬、280萬、338萬之后,413萬就業大軍再度兵臨城下,2006年的就業警報已經響起……
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2005年6月發布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11月8日發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2006年3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和全國工商聯就推動就業再就業工作舉行了聯席會議,提出要加強民營企業在解決就業問題中的作用。但是,翻開過去就業大軍走過的辛酸歷程,2006年的中國人才就業市場,注定會留下更多的辛酸淚水。有關專家認為,尋根究底,就業問題的惡化,嚴重考驗著中國教育。
考驗中國大學教育
近日,有調查顯示,中國本科生的就業率低于高職生的就業率,甚至出現大學生身價不如農民工,這讓我們不得不正視中國大學教育。那么,中國大學教育究竟出了什么問題?
有學者認為,高校在招生及教學環節上采用的是計劃模式,而到了人才輸出時,卻遵循市場經濟模式,完全由畢業生自主擇業就業。兩者沖撞,引發矛盾,其結果就是就業難。
“目前,一般大學的專業結構和勞動力需求結構完全不一致。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大學培養不出來;大學培養出來的,市場又不需要。”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負責人告訴記者,市場更需要財富的直接創造者,企業招人的基本宗旨是,企業希望每個員工創造比他在企業獲得更多的價值,而這種價值更多更好。因此,建議不同層次的大學生給自己不同的定位,盡量避免在相同的職位的惡性競爭,能夠創造出高價值的人才才有競爭力。
怎樣培養出更多有高價值的人才呢?為了避免中國大學教育與就業漸行漸遠的尷尬,只有提高大學教育的質量,改變大學教育的模式,降低應試教育的比重或者徹底改革應試教育的模式,從培養學生的實戰經驗出發,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大學生結構性就業難題”。
考驗中國職業培訓
“中國人才的培養應該分行業呈不同類型培養”,有關教育研究專家認為,雖然中國還處于第一次工業化期間,經濟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同時由于受經濟結構所限,中國大學教育不可能跨越金字塔階段,脫離以基層培養為主的模式。
但是,這對于哪些技術密集型行業(如軟件等IT行業)來說,一方面,中國大學教育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差距日益明顯;另一方面,中國大學教育已經不能再滿足行業的發展。中國的職業培訓逐漸嶄露頭角,在橄欖型人才培養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
“真正考驗中國職業培訓水平的時候到了!”北航科技園副總經理、北航天匯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軍先生告訴記者,對于中國培訓行業來說,現在的就業問題,可以說是機遇,但更多的是迎接挑戰。機遇是應聘者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他不得不進入培訓機構學習。但挑戰就是,現有的培訓教育模式,能否真正“拯救”就業問題,拯救中國的教育,而解決就業問題,最關鍵的是培訓課程的實訓水平。
考驗中國實訓水平時刻來臨?
所謂“實訓”,就是以實際訓練,通過實戰案例鍛煉學員的實際操作能力,從而提高工作技能。但是,據了解,以軟件人才培訓為例,現在絕大多數軟件人才培訓機構的實戰案例仍然是兩三年前甚至更早的,與軟件行業的日新月異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學員所操作和鍛煉的實戰內容已經過時,怎樣解決學員的及時實訓問題,真正模擬即將到崗的職位工作,是現在軟件人才培訓機構面臨的難題。
國家軟件出口基地北京軟件出口中心副總經理人力資源中心負責人陳鑫先生從培訓模式的角度認為,當前軟件人才的就業難,主要是培養的人才與市場對人才要求之間有一條“鴻溝”,為了跨越這道“鴻溝”,徹底解決軟件人才的實訓問題,國家軟件出口基地將依托基地的優勢資源,以北航科技園為中心,建立中國首個軟件人才就業實訓教育基地。
作為國家重點的軟件人才培養中心和建設項目,“國軟人力”()無疑在軟件人才培養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和強勢的地位,為了打造“國際型軟件人才”,在京城這個高科技力量和專家云集的要塞,以北京軟件出口基地的出口企業為基礎,逐步面向全國軟件出口企業,自然地擔當起為基地內企業搜集高端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基地內企業培養、輸送高端軟件開發人才,為基地內企業建立高端軟件人才信息庫,為基地內企業與國內外企業國際交流搭設平臺,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擁有品牌的中國特色的人才培訓體系重要使命。在目前人才市場和需求相矛盾的現實環境下,無疑又給北京地區軟件企業或機構、國內其他地區軟件企業、國外軟件企業或機構、國內外專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以及國內軟件企業不同類型的在職人員以及待業人員提供了新的希望和動力。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大學生離就業不遠,軟件出口企業的人才需求危機離解決之日也將不遠。
篇后語
教育問題,人人有責!雖然,就業問題已經拉響了考驗中國教育的警報,但是不管中國大學教育改革如何進展,不管中國培訓教育能否“拯救”大學生就業,從大學生個人就業角度出發,是時候該放下手上的“文憑”了,根據自身情況診斷自己的就業定位,量身尋找屬于自己的那份工作。同時,對于中國政府來說,鼓勵中國培訓機構的再教育,適當減少中國企業的壓力,為中國培訓機構再教育和中國企業錄用應屆大學生提供相應的教育基金支持,可能會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