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本教育護照? 創業將成大學生就業新關鍵詞
學電子商務的毛毛,本科畢業后卻丟掉專業,與幾個同學合伙開了家泡沫紅茶店,如今生意很紅火,盤算著再開新店;農家出身的錢俊冬,大二時瞅準商機淘得“第一桶金”,在校期間就有了50萬元的凈資產;小樊畢業后,一直租住在西安的城中村,經營著自己的網上寵物用品店,生意平淡他卻并不在意,意在為今后做強做大積累經驗……
記者從日前啟動的“創業中國——全國大學生創業服務工程西部行”活動上獲悉: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2007年以后,“創業”將成為我國大學生就業中一個新的關鍵詞。
應該擁有的“第三本教育護照”
2007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495萬人,這其中,還不包括成人高校和自學考試的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量畢業生出路何在?2002年,教育部在我國9所學校首先展開試點,引入“創業教育”的概念。
“創業教育”,就是培養具有開創性的人才的個人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討21世紀國際教育發展趨勢時提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外,用人機構或個人正越來越重視受雇者的首創精神、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它為學生靈活、持續、終身的學習打下基礎”。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國家就開始嘗試“創業教育”。柯林·博爾在向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提交的《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圓桌會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提出了21世紀新的教育哲學觀念——未來的人都應具有三本“教育護照”:一本是學術性的,一本是職業性的,第三本是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技能的。《報告》將“創業教育”作為繼學術能力、職業能力后的第三種能力,又稱“第三本教育護照”,要求“把事業心和開拓技能教育提到和目前學術性和職業性教育護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
創業教育強調社會與學校的相互參與。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研究員曹殊說,它將培養未來的中小企業主,以及具有良好創業素質的社會公民,是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有效手段—“為此,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教育的基本目標,使畢業生不僅成為求職者,而且成為崗位的創造者”。
在我國,2002年9所學校進行創業教育試點以來,全國許多高校用多種形式開展了創業教育。但由于起步較晚等種種原因,我國的創業教育仍處于自發、分散、探索的狀況,與其他一些國家存在很大差距。
我國畢業生創業人數不足畢業生總數的1%
據統計,國外畢業生創業的比例最高可達20%~30%。在我國,雖然畢業生創業人數逐年增加,但目前占畢業生總數的比例尚不足1%。“我們進行創業的畢業生太少了。”曹殊說。
據曹殊介紹,在創業環境九個方面的國際綜合評分中,我國處于一般水平。相對好的方面,是市場開放程度、研究開發轉移、政府政策和政府項目,以及有形基礎設施;相對較差的,是金融支持、教育和培訓,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最差的方面則是商務環境,即為創業提供服務的環境條件。
但對大學生創業而言,所面臨的環境條件與國際比較,則是比較一致的,既有政府政策支持、市場比較開放、鼓勵研究開發轉移等有利條件,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但可以肯定,在政府的重視、關心下,大學生創業的條件將得到進一步改善。
今年6月,共青團中央學校部、中國青年高級人才培訓中心就針對嚴峻就業形勢,啟動了“創業中國——全國大學生創業服務工程”。這項大型公益活動以創業宣講、創業培訓、創業咨詢等形式,在全國范圍內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綜合服務,以期在大學生中樹立“激情改變命運,創業輝煌人生”的自主創業新理念。
專家為大學生推薦創業項目
“我們鼓勵畢業生創業,但不能要求大學生剛畢業就普遍都創業。”曹殊說,“我國應特別引導、幫助大學生利用知識,進行機會型創業,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社會的需要。”
活動中,中國市場學會信用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錢玉民提出幾個有關創業的問題引起大學生們的重視和思考。“要創業,首先要對自身有三重思考。”錢玉民認為,除了對自身綜合素質、就職能力的考量外,還應包括對自主創業的考慮。他認為,渴望創業的大學生,在校期間就應做好思想準備(包括理論知識、專業知識、社會知識、精神準備等);條件準備(包括身體條件、資金條件、物質條件、環境條件、政策條件等);能力素質準備(包括管理能力、競爭能力、風險控制能力等)。
他建議,大學生創業要充分認識自我,先從簡單創業做起、從小做起,逐步發展為職業創業、規模創業。對于創業項目的選擇,錢玉民則認為主要應與專業有關,以現有資源為主,以智力為主。他向大學生們推薦的適宜創業的具體商機和項目有:已開發成功的高科技產品,信息刊物、軟件開發,網頁制作、網絡服務(電腦清潔工、電腦醫生系統服務),形象、包裝、裝飾、服裝、產品等設計,咨詢服務,寫作,編輯,翻譯,語言家教,文具店,書店,家政服務,快餐店,小型超市,美發屋,數碼速印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