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創業”現已成為大學生中的熱門話題。
據統計,國外大學畢業生創業人數占畢業生總數的比例最高可達30%,在我國,這個比例尚不足1%。而且,近幾年,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逐年下降。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記者了解到,原因之一是政策落實不到位,導致大學生創業積極性被一再挫傷。
大學生創業,最難莫過于資金支持。雖然政策規定,大學生創業可向銀行申請小額貸款,但銀行大都不愿意貸款給這些規模小、風險大、還貸能力弱的企業,一套程序下來左查右查,最后很可能不了了之,現實中真正貸到款的大學生寥寥無幾。大多數大學生只能從現有的人際關系圈中借錢,但數量微薄,難以為繼。
不僅籌資難,注冊也難。中山大學畢業生小莫和同宿舍的6個同學打算畢業后開一家網絡公司,但工商部門的注冊條件是:必須有正規辦公場所和10萬元注冊資金。而廣州的寫字樓一般每套面積都在80平方米左右,平均月租金6000元,一個月要花上萬元維持公司運作,如此高的門檻讓他們一籌莫展。
稅收優惠政策更是似有卻無。有的大學生說,光審批和前期手續就跑了近3個月,要享受到減免稅優惠,花的時間更長,需要的手續更多。
要鼓勵大學生投身創業之路,關鍵是認真落實國家政策。各地可嘗試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或創業園區,為創業者減少初期的成本支出。相關部門還應暢通創業融資渠道,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降低大學生辦企業的注冊門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