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不回家大學生寒假創業忙 為就業打基礎 眼下,不少大學生踏上回家之路,準備享受一個輕松的假期。不過,在校園里也有這樣一群大學生,因為要照顧他們的“生意”,選擇寒假不回家。
喜憂參半創業路
自從去年4月承包下學校附近的一家店面后,復旦大學歷史系大三女生袁雪就一直在為自己的小店奔波。從女性服飾到保健品,再到如今拿下某蜂蜜品牌的上海高校總代理,袁雪的小店鋪辦得有聲有色。
“今年寒假不回家了,可以為下學期好好準備準備”,談起自己的寒假計劃,來自秦皇島的袁雪說。在她的寢室,桌上放著一打產品問卷調查,墻角邊堆著不少蜂蜜的罐子。雖然寒假里她的店鋪門面不開放,但是通過學校BBS和之前建立起的顧客群,寒假里小袁的小生意依舊有市場,“因為已經拿到了上海高校的總代理,想把這一塊的市場做起來”。
像小袁這樣寒假不回家,著力進行自主創業的同學在大學生中慢慢多了起來,除了經營店鋪,還有網上開店、做網站等等,形式五花八門。
大三學生王歡今年1月初在淘寶網上開起了票務中介,寒假開始之后,他就將主要精力花在打理自己的網上店鋪上。二十天左右的時間,小王總共做了四五筆生意,看起來還不錯。可是說起自己的“經營狀況”,他有些自嘲,“其實我就收一個快遞費的差價,每張票只能賺5塊錢。”開業到現在,王歡的手機時不時接到詢問票務的電話,而他平時除了看書,其他時間掛在網上,“就當服務網友吧,體驗一下也好”。王歡曾經有過更長久的想法,“可是我一沒錢二沒人,創業對我來說難了些!”
不為金錢為經驗
據了解,大多數不回家而選擇創業的同學希望利用寒假,多積累實踐經驗,為今后創業打基礎。
現在,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擁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歷,“有經驗者優先”、“要求1年以上工作經驗”等等語句屢屢出現在招聘啟事上。對于眾多大學生而言,四年時間專心苦讀,社會經歷往往空白,他們的履歷幾乎很難進入用人單位的“法眼”。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作為他們的用武之地,即使像王歡這樣做不是“賺錢的買賣”,但至少他們能夠從這經歷中獲得一些社會經驗。
復旦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負責老師表示,對于仍在進行課業學習的同學,學校并不鼓勵他們進行自主創業,一切還是應該以學習為重。然而,走上社會時如果只擁有好成績,并不符合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和標準。如此看來,似乎書本學習與創業過程中所需的實踐能力之間構成了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傳統教育理念正在受到現代社會人才需求標準的沖擊。而處于矛盾的風口浪尖的大學生,面臨進退維谷的局面。
可望不可及的創業基金
為了鼓勵學生自主創業,2005年3月,上海市政府啟動了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用于資助上海高校(含科研院所)畢業生以及科研成果或專利發明創辦科技企業,當年全市基金共受理1278名學生、476個項目,經過評審考核,資助其中的514名學生,172個項目,資助金額達2475.4萬元。
科技創業基金是政府資助型的“天使基金”,對渴望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但2005年的資助項目中,97.6%的項目集中在IT、機電等行業,絲素蛋白人工皮膚開發、智能型汽車電壓調節器產品這類技術含量高的科技創新型創業占據了資助項目的主流……
缺乏足夠的實踐經驗,沒有穩定的資金支持,成為大學生實現創業夢的難題,而政策的落實與其出發點之間的落差,讓創業一族的前進之路崎嶇坎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