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5日電(記者吳晶 周雷)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創業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中國大學生的選擇。在國家提倡創新的今天,中國大學生的創業之路也越走越寬,更加多元。
22歲的大四學生鄭達就讀于外交學院,這所學校被許多人稱為“中國外交家的搖籃”。在其他同學正備考準備進入外交部的時候,鄭達 卻在大學校園里尋找到最為“時尚”的創業商機:辦兒童口才與素質培訓班,編聽說教材挑戰新東方,創校園直投廣告贏利模式……
“有市場需求就有成功機會,”鄭達說,“我三次創業已有兩次失敗,但我不后悔。”
2005年4月,還在讀大二的鄭達和朋友合辦兒童口才與素質培訓班,最后以失敗告終。當月他又迅速投入第二次創業,與同事合辦英語班。
現在鄭達尋找到新的創業伙伴,準備開展校園直投廣告,并已獲得投資人20萬元的投資承諾。在鄭達看來,大學創業的根本目的不是賺錢,而是更準確找到自己的強項和未來的職業目標。
“要是每個大學生在踏入大學校門時就開始思考自己畢業后要干什么,他就知道自己這四年應該怎么學、怎么做,日后找不到工作的學生就會少很多!编嵾_說!
北京體育大學的研究生張長念和他的兩個兄弟在中華武術中看到創業的前景。 “中國的小孩想去巴西學踢球,巴西的小孩也想到中國來學武術呢!”
張長念說:“中華武術在國際上大有市場,只是目前有效宣傳不夠,沒有形成產業化!
張氏三兄弟不僅向來華留學生教授武術,還嘗試舉辦友誼賽、組織武術旅游。“現在國家提倡并支持學生創業,我們應該勇于去做夢,并為實現這個夢想積累知識、創造條件!睆堥L念說。
從四川大學畢業的農村學生楊大可在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重視中,找到自己的創業路徑——“農村包圍城市”!
楊大可回到家鄉,在重慶云陽縣雙土鎮無量山營盤嶺承包大片山坡,引進了市場需求很強的水晶梨品種,并用自己的名字“大可”打造品牌。同時通過技術扶持和果實收購等協議,幫助當地4500多戶農民脫貧致富!
“知識是創業的基礎,創新是創業的助推器。”楊大可說。目前他正在嘗試推行樹下種草、以草養畜、畜糞肥樹的循環經濟模式,將創業目標設定在梨園產業高效生態經濟園。
權威數字顯示:今年中國將有近500萬名普通高校學生畢業,比2006年多出90萬人。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少學生選擇自主創業。各地教育部門也免費為大學生推出創業培訓服務。例如在遼寧,凡持有《自主創業證》、從事個體經營的高校畢業生就將可以享受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
鄭達說,創業已成為大學生就業的新形式。由高校畢業生創辦的企業中,不少都是民營經濟中的活躍分子。但他認為,由于中國學校尚未開設創業教育,很多學生創業重形式輕實質,還需要良性的政策作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