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藝術學院的學生告訴記者,他來自農村,大學第一年的學費、生活費都是父母借的高利貸,那時他去食堂吃飯經常舍不得買菜,后來他和三個同學組成一支樂隊,專門在婚宴上接親和表演。現在每個休息日都有六七個“活兒”,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他的學費、生活費現在都不成問題,連家里蓋房子、買化肥種子的錢都是他出的。
大一時就和同學籌資30萬元開了一個“萬貨行”的高曉飛告訴記者,如果畢業后想從事跟所學的計算機專業有關的工作,必須在30歲之前就有自己的事業。對自己有一個“清醒認識”后,高曉飛開始涉足“商海”:從當業務員到自己當老板,高曉飛說自己是在“攢經驗”。
曾是哈爾濱工程大學學生創業聯盟主席的潘偉對記者說,現在很多單位在招人時要求有幾年工作經驗,學生在校期間,學校提供的實習機會并不多,所以經驗只能靠自己積累。
一位大四學生對記者說,我班有個經常逃課經商的學生,在校期間很多科目“掛科”,英語連四級也沒過,可最后他找的工作在全系是工資最高的。招聘單位的理由是:與其要一個學習成績好不知有沒有能力的,不如要一個有經驗的成手,這也成為很多大學生經商的理由。
經商的代價是犧牲學業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過早走上經商之路的學生大都與獎學金無緣,逃課、掛科、補考幾乎成為經商學子的共性問題,學業和經商的沖突是他們最頭疼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