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退學研究生身陷“騙善”風波 重慶男子段霖夏退學后,利用捐款開辦公司,遭資助人起訴;段稱,當時違心受捐,“自己有權選擇生活”
■核心提示
四年前,重慶萬州貧寒學子段霖夏考取研究生,為籌學費,街頭當“棒棒”被媒體報道,獲得數萬元捐款后入學北大。
但段霖夏并沒有拿這些善款完成學業,而是在北大度過兩個學期后退學,把善款用于創業的啟動資金。
近日,當年的資助人李富華獲知段已退學并失去聯系,感覺愛心被騙,向當地法院遞交訴狀,要求償還4年來的善款4萬余元。
而作為事件的主角,四個月來一直四處藏身的段霖夏則表示,沒有聯系李富華,是因為自己正遭到合伙人黃東裕的追殺,他甚至懷疑自己的恩人也受到了黃的利用。
而黃、李兩人均稱互不相識。段霖夏是被追殺還是為躲債,發生在萬州的這場被指騙善謎局,真相待解。
“如果覺得我是一個騙子,真的讓我內心非常難受。”8月8日,段霖夏面對記者,不止一次這樣感嘆。本報記者 呂宗恕 攝
段霖夏,今年28歲,重慶萬州人,四年前,這位剛剛考上研究生的貧家學子,為籌集學費上街當“棒棒”,當地媒體獲知后予以報道,之后,數萬捐款而至,段霖夏順利入讀北大。
四年后,當年的資助者之一李富華發現,段霖夏4年只修完1門課程,并已退學失去聯系,感覺善心被騙,遂將其告上法庭。
一時間,一場圍繞北大研究生段霖夏“騙善”的風波由此展開。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實際上,段早在三年前便已退學,并將學校退回的學費用于開辦公司,但資助人李富華則表示并不知情,“后來又給了他兩萬多助學款。”
“那是我們合作開公司的錢。”8月9日傍晚,萬州港碼頭,四個月來,首次現身萬州街頭的段霖夏說,他之所以躲著眾人,是因為有人追殺他。
三天“棒棒”換被動受助
“我并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捐贈,”段霖夏說,對于受捐數萬元,他是被媒體推上來的,自己沒有選擇。
李富華,在萬州經營玻璃生意,他和段霖夏的相識,緣于2003年的一則報道。
當年,《三峽都市報》報道稱,段霖夏從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畢業后,因家庭貧困欠學校錢,“本科畢業證尚未拿到,北京大學研究生錄取通知又到家”,為了賺夠4.96萬元學費,段霖夏和父親一道當起了“扁擔”(亦稱“棒棒”,靠為別人挑東西掙錢。記者注)。
“當時看到父親很辛苦,就跟著干了兩天。”8月8日晚,段霖夏說,在他做棒棒的第三天,父親偶然與一名記者聊起了兒子掙錢讀書的事兒。
父親的這次聊天和段霖夏三天的棒棒生活,改變了他的命運。
兩個整版篇幅的報道,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數百人參與了資助段霖夏的行動。”當地一記者回憶,幾天時間,就籌集善款3萬余元。
涂軍,奉節夔府大酒店總經理,她驅車數百里專程從奉節趕到萬州,送上近百名職工自發捐助的1327.5元。
被感動者也包括李富華。“他是流著淚讀完報道的。”8月4日,李妻譚小紅告訴記者,丈夫首次捐出了2000元。
四年之后,受資助者段霖夏再談起那次捐助,他的態度之變頗耐人尋味。
“我并不愿意去接受捐贈。”8月9日,段霖夏在受訪時稱,“至今我心里都不好受。因為我已經是成年人,我有手有腳,并非殘疾人,接受別人的捐贈并不符合我個人的性格。”
段霖夏說,出于對父母的考慮,對社會的考慮,他違心做了不愿意做的事兒,“就是接受別人的捐贈。”
“開弓沒有回頭箭。” 多年之后,段霖夏這樣看待當時的報道,“當時社會上捐資助學方面的慈善活動不多,大篇幅報道我也是一種社會需要。我推測報社、政府這樣做,就是期望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以此形成一種良好風氣。”
“媒體報道后,我差不多是被推上來的。”段霖夏說,“我自己基本上沒有選擇。”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1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