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貧困地區,就讀三流大學,無緣理想職業,不愿回到農村”,《中國青年報》用以上的文字概括,報道了貧困大學畢業生困惑中堅守城市的故事。一個個生動的事例,讀來令人感慨,也發人思考:為什么這些貧困大學生寧肯困守城市,也不愿回鄉呢?
他們跳出農門太不容易。作為千百萬農村娃中的“翹楚”,10年寒窗,一路拼搏,圖的是什么?是告別田野與貧困,邁進城市與繁華,一朝實現了夢想,他們肯定不愿再回到過去。
他們對貧困、閉塞懷有“恐懼”心理。家鄉的落后、父輩的艱辛、兒時的記憶,在他們腦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既已享受過現代生活,開闊了眼界,他們肯定不愿“重溫舊夢”。
他們過于理想化,也過于自信了。他們以為改變了一下身份學得了一點知識就有了在城市里生存下去的資本,既然許多還“不如”他們的城里人都可以享受現代生活,他們就更自信自己也能夠躋身其中。
他們深知回鄉創業的路很難走。他們的家庭貧困,與他們所在地方的封閉、落后有很大關系。畢業回去創業,面對面貌依舊的家鄉,他們畏縮了。
凡此種種,都是人之常情,都可以理解,甚至給予某種程度的贊同。但是,現實卻往往并不“在意”常情,更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大多數學歷或專業都不具有競爭優勢的農家子弟、貧困大學生困守城市的現實,要求他們重新審視自己,做出理性的明智選擇。
農家子弟跳出農門,追求徹底改變命運,這并沒有錯。但改變命運并不等于進城,或者說不止這一條路,家鄉面貌的改變也是個人命運、家庭命運的改變。如果這改變中有你的一份努力,不也是一番成就么?
貧困、閉塞是落后的表現,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改變它的起點也很低。特別是國家扶貧、開發的政策傾斜,使落后地區醞釀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對于個人創業同樣如此。那里有一個可以展示人生,而且不大擁擠的舞臺,為什么不去試一試?
的確,城市里有著比在農村發展更多的機會,但機會并不青睞每一個人。在現行的制度設計、政策安排條件下,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還有許多障礙,雖不合理卻是現實,改變也非一朝一夕。何況在學歷、專業都不具優勢的條件下,為什么不能回鄉去做“雞頭”,偏要擠在城里做“鳳尾”?
回鄉創業的路或許很難,無非是條件差、待遇低,或者再加上某種“議論”。但與此同時,還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總比在城里放棄專業,打零工、看臉色要強多少倍。在城里不具優勢的學歷與專業,在家鄉或許就是求之不得的人才,何樂不為?
當然,為了鼓勵農家子弟大學生回鄉就業,國家與地方政府也必須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在多方面創造條件,但那是另一個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