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早已大學畢業,卻仍然留連在學校周圍,沒有長期職業,過著類似漂泊的生活。他們多為幾個同學結伴而居,生活內容簡單,出入學校 食堂、圖書館、體育館、澡堂,有如未畢業之前。這群人擁有同一個名字——“校漂”。
“校漂族”如一股風暴席卷著全國各大高校的每一個角落,他們的未來在哪里?他們何時才能停止這種“無拘無束”?在向陽生涯接觸到的上萬件案例中,“校漂族”群占了不小的比例。向陽生涯首席職業規劃師洪向陽先生近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校漂族”形成的原因做出了詳細分析,并竭力幫助這些正在漂泊中的朋友尋找靠岸的方法。
兩個“校漂族”的故事
劉芳,寧波萬里學院2002級學生,畢業后先后跳槽三次,對于最后回到學校準備考研的選擇,她說:“我想在杭州找份理想的工作,實在難,待遇太低,連起碼的生活都保障不了,一個人生活壓力太大了。”
沈雁從浙江傳媒學院畢業到現在已經“失業”半年了。本來做音樂編輯的她找了份下沙電臺的工作,但是因為忍受不了“三班制”加上事業單位的編制一直無法落實而放棄了,后來,在下沙租了房子,一邊找工作一邊和學校的幾個師兄一起。“最近我在考慮和幾個朋友一起在學校附近租個店面,學校里本來認識的人都可以拿來做資源,這里環境又都是學生,相對風險也小一點,還有時間找找工作看。”
“校漂族”的五種類型
劉芳和沈雁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向陽生涯職業咨詢機構的案例實踐中,我們發現“校漂族”是一個很大的群體,根據不同的成因還可分為多種類型。主要表現為以下五種類型:
考研型 考研族是這一族群中的主力。像劉芳。他們抱著“曲線救國”的心理,已經落榜一次或者在求職中不如意者,選擇了艱難的“再考研”之路。對于前途的未知,很多“校漂”態度樂觀堅定,對于學長中的成功案例不吝贊美與向往之詞。
留學型 等待簽證結果或者準備簽證的“校漂”相對比較輕松,但也有部分是一些求職或者考研失敗的畢業生,拿到畢業證書之后,萬般無奈才開始著手出國的準備。他們利用暑假上外語班,力求在明年的這個時候順利出國,當然艱辛程度絕不亞于考研。
保持信息型 學校是各類信息交匯的地方,很多在畢業前沒有找到如意工作的同學,選擇留在學校附近,通過一個暑假的準備,利用經驗,搶得先機。這些同學往往感覺第一次的就業缺乏準備和經驗,錯失了太多機會,但是又不愿意在一個不滿意的公司屈就,寧可等待觀望一段時間,再打一個翻身仗。
母校依戀型 一部分瀟灑的“校漂”純粹出于對母校的依賴,留連在校園周圍,感受和回味單純的象牙塔式的生活。BBS、球場、圖書館、實惠的食堂,這些都讓很多人不愿放棄“學生”的頭銜。一些同學家境富裕,不愿意面對擇業壓力,對職場前途悲觀,通過寄居在學校的周圍,延續校園式無憂的生活。
創業型 還有一小部分特殊的“校漂族”選擇了放棄所學專業,在學校周圍嘗試開店,小本經營,享受生活。他們看中學校周圍旺盛的人氣,昔日的學弟學妹們成了創業的“目標顧客”,特色餐飲業、娛樂業、電子消費品、琴行、電腦配件,往往是他們的創業首選。
對于“校漂族”現象,向陽生涯首席職業規劃師洪向陽認為,從整個社會的層面來講,是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上升,崗位需求與供應比例嚴重失衡,造成社會的競爭也在日趨激烈;從個人角度來說,“校漂族”們主要是在大學期間對自身定位不清晰,更沒有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職業規劃。洪向陽強調,個人原因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的原因。具體而言,主要有三大主因。
一、大學期間沒有好的規劃
探究“校漂族”現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得追溯到整個大學的學習階段。許多大學生將考入大學視為人生的重要目標,達成心愿后,接下來要做什么竟然模糊了。于是乎,他們四年的學習生活更像一個悠長的假期,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更是沒有考慮過。
二、不能清楚地認識自我
畢業后的大學生對于自己未來仍然保持著美好向往,在遭遇到現實的冷酷后,他們寧愿選擇在安靜、溫暖的校園里繼續生活,似乎只要呆在學校就與外面的腥風血雨與世隔絕。這種現象說明,他們還沒有清楚地認識自我,對于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沒有明確的定位。導致在夢想與現實的差異中搖擺。
三、心理上對社會的恐懼
長期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生活,容易使大學生患上心理疾病。從“校漂族”的生活狀態來分析,他們的人際關系單一,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大范圍的交際活動,容易孤立,焦慮甚至抑郁。從他們“漂”的本質上講,是逃避社會現實,逃避應承受的社會責任的表現,不但不利于年輕大學生身心健康自信地成長,還會淡漠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控風險的能力。
洪向陽先生在一次對新生的公益講座中問的兩個問題:大家對未來的發展有什么樣的規劃?現場200多位同學只有三個人舉手回答,而大多數人都陷入了沉思。可見“校漂族”形成有它的歷史原因。對于已經形成的“校漂族”朋友,現在該如何停止漂泊的狀態?如何過上穩定的生活?根據向陽生涯職業咨詢機構大量的“校漂族”咨詢經驗,洪向陽先生提出了三點建議:
首先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定位
讓“校漂族”直面社會上的激烈競爭,就一定要先認清自己的優勢與特點。為自己做一個符合自身的職業定位,是他們擺脫“校漂”身份的第一步。當他們知道了自己的優勢在哪里,知道了自己的競爭力在何處,就會有面對競爭與壓力的自信和勇氣,去迎接快節奏、高消耗、高強度的生活。對于“校漂族”而言,如果自己無法做出準確定位,應該求助學校輔導老師或者職業規劃咨詢專業機構。
其次,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計劃
無論什么原因,在大學時期沒有合理地規劃好未來才造成了近日“漂”的現狀。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從現在開始,綜合各方面因素給自己制定長期職業發展目標,再分解成一個個短期規劃,每一步應該如何去走,該朝哪個方向走,做到心中有數。就不會停滯不前,漂在學校里面而漂不進社會。
再次,面對社會競爭需要勇氣和自信
在很多剛畢業大學生的案例中顯示,找到工作和找到比較滿意工作的同學,大多是平時活躍在學校各大學生會或社會組織中的學生。因為他們很早與社會接觸,在承受挫折和壓力上比其他的學生更強。從心理層面上分析,這種直面社會的自信與勇氣正是基于對于他們自身的定位明確而產生的。按照自身的現實情況制定出的職業規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找到目標職位,更能夠給予大家一種發自內心的勇敢。
總而言之,無論是“備考型”、“母校依戀型”還是其它任一類型的“校漂族”,都反映出他們薄弱的社會競爭意識,以及對于抗爭未來社會壓力的準備不足。“校漂族”現象看似是一種人才的浪費,實質上,這種人才只是缺乏自信及抗壓能力的“潛在人才”。作為權威的職業規劃咨詢機構,向陽生涯首席職業規劃師洪向陽指出:“校漂族”現象進一步突出教育與市場脫軌的癥結。對于現在正在漂泊著的朋友,應該盡快做好自己的職業定位以及未來的職業乃至人生規劃,這才是這種癥結的根本的解決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