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優惠政策鮮有問津 大學生創業緣何“冷場”
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近年來,各地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但從有關部門最近的調查情況來看,當前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并不高,鮮有大學畢業生來咨詢這些創業優惠政策。
日前,筆者在浙江平湖市人才交流中心遇到了今年剛畢業的大學生小郭。 這已是他第三次來人才交流中心,前兩次,他謀求的職位相對要求較高,均沒有成功,這次他準備將擇業要求放低一點。“想過要自己創業嗎?開店或者開個小公司。”筆者問。“沒想過,創業太難了。”小郭毫不猶豫地回答。
接著筆者又詢問了10多名前來謀職的大學畢業生,不論是應屆或者歷屆畢業生,回答幾乎大同小異,多數人都認為當前創業太難。據平湖市人才交流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在中心登記的大學生在1000名左右,每次人才招聘會前來謀職的大學生一批又一批,但他們中很少有人詢問關于創業的優惠政策。
就平湖而言,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去年該市頒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規定,對于應屆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國家限制行業除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之日起3年內免交登記類、管理類和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但實際上,真正前來辦理手續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寥寥無幾。
大學生創業緣何遭遇“冷場”?首要原因在于大學生創業的切入點很難找。照理說,大學生創業應該與其所學聯系起來,但大學生所學大都是理論知識,沒有實戰經驗,也沒有把握市場的能力,對于創業的概念很模糊,沒有明確的目標,創業的信心自然也就不足。其次,資金缺乏是大學生創業的重要瓶頸。創業需要一定的啟動資金,少則幾萬元,多則數十萬元,剛剛從學校出來的大學生是很難湊到這筆創業資金的。平湖經濟開發區某日資企業的小陳是湖南某大學2005屆畢業生,去年年初他準備辭去工作在市區開一家電腦公司。但一家電腦公司的啟動資金起碼也要十萬元以上,湊不到資金的小陳最后還是放棄了創業念頭。再有,大專院校一般只關注大學生就業率,所以在課程的設置、學生培養方面偏重應試教育,忽視對技能,尤其是創業方面的教育。
大學生創業遭遇“冷場”,不但增加了社會的就業壓力,也使一些大學生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發揮。那么,如何才能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舒適的創業環境呢?
平湖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就業管理服務處的陸云富主任說,大學生自己要有明確的創業目標,要有吃苦耐勞、堅強的毅力。為確保創業的成功性,部分大學生可以在選擇好某一創業目標后,先在這一行業找一份工作,鍛煉一定時間,積累一定經驗后再創業。同時,政府、金融部門也應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力度,比如加大對大學生成功創業的獎勵,出臺針對大學生創業的貸款優惠政策等,并且把這些優惠政策廣為宣傳,特別是在校園里、學生的家長中,如此,大學生創業的熱情才能被更好地激發出來。(徐志良) (來源:工人日報)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開創小公司的風險的話,在你陷入困境前你需要好好的研究一下如何開創你所選擇的商業市場。盡管商業的失敗率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高,有進取心的企業家還是需要自我的不斷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