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小崗創業成功引發“鯰魚效應”
2006年12月6日,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王中華、苗娟和周盤龍3名大學生在大棚內研討蘑菇生長情況。
整個夏天,大學剛剛畢業的王中華都在心焦地等待著,等著夏日里的暑氣消退。進入秋高氣爽的9月時,他就可以大干一場,為十多個蘑菇大棚撒種,進入他的第二個“收獲季”。如果不親眼見到,沒有人會想到他是一個跳出農門的“天之驕子”。
2006年,大學三年級的他就落戶小崗村,利用課余時間在這塊相當知名的土地上守著十幾個蘑菇大棚做起了地地道道的農民,搞自主創業。 “天天曬在田地上,買料、搭棚、填土、堆肥,種蘑菇前的每一道工序都要親手完成。”皮膚黝黑的王中華笑著說,暑期反而成了最忙的時候。
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落戶小崗
2006年,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出臺了一項優惠政策,種植雙孢菇的小崗村民及大學生創業者可獲得每個大棚1萬元的無息貸款和6000元的補貼,蘑菇銷路由村里的專業合作組織統一安排,并與農民簽訂合同、訂立保護價。
消息傳到安徽科技學院,王中華、苗娟、周盤龍眼睛一亮!他們3人曾在社會實踐時首次接觸并立刻喜歡上了雙孢菇,3人決定落戶小崗村種蘑菇創業。
不到22歲的王中華就是在那一年的秋天第一次品嘗到了豐收的喜悅。第一季菇收下來,3個創業者的雙孢菇大棚平均收益近萬元。
繼王中華等3人成功創業后,小崗村兩年來吸引了二十多位大學生落戶,這里已經初步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大學生創業園,小崗村再一次引起了全國的關注。
使小崗村知名全國的第一次壯舉發生在29年前。當年,18位農民冒著坐牢的危險,秘密簽下“生死契約”,在全國開創了土地“大包干”,掀起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巨浪。這個帶有傳奇色彩的村莊,如今有108戶476人,人均耕地面積3畝多,人均年收入剛剛達到4000元。這種狀況,讓人有些失望,因為與先富起來的沿海農村相比,它已盡顯落后。
當年的大包干帶頭人之一、今年60歲的關友江告訴記者:“大包干解決了溫飽,但沒有新思路不能實現富裕,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想找到致富新路。”
另一位大包干帶頭人、擔任過村委會主任的嚴宏昌,十幾年來為了帶領全村人實現富裕,先后搞了不少項目,有瓶蓋廠、電子儀表廠、面粉廠、銅線廠等,但效果都不理想。
大學生創業成功引發“鯰魚效應”
2005年,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鳳陽縣政府也開始新的改革嘗試,出臺政策吸引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創業、招聘大學生擔任“村官”等,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在鳳陽縣縣長范迪軍看來,小崗村所欠缺的最關鍵的就是人才,大學生落戶“參與現代農業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從安徽省財政廳下派到小崗的村黨支部書記沈浩,是積極促成大學生落戶小崗創業的關鍵人物。他認為,對于造血機能不足的小崗村來說,打開小崗人的思路最關鍵,而大學生當農民創業的精神對小崗人的觸動就顯得十分重要。
如今,越來越多“落戶”創業的大學生在這里引發了“鯰魚效應”。為了致富常年在江蘇打工的村民徐家友,聽說大學生落戶小崗創業,并且收益相當可觀,果斷決定回家。他將自己的4個大棚建在了大學生們的附近,方便交流,遇到問題就到大學生那里找答案。
“這回跟以往不一樣,以前都是咱們農民自己干,技術、市場什么的,不懂的東西太多了。”徐家友憨厚地笑著說,“現在大學生來了,他們知識那么豐富,眼界也不一樣,跟著他們干一定比自己干發展得好!”
由于政策的優惠、良好的收益、大學生的帶動,如今小崗村已建起了169個雙孢菇大棚。包括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在內的十余所高校均已正式表示將在小崗村等地建立大學生實習創業基地,帶動更多的村民,加入現代農業創業大軍。
鏈接
為鼓勵小崗人和外地優秀人才到小崗創業,鳳陽縣不僅出臺優惠政策,而且針對大學生基層創業存在的實際困難,鳳陽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縣長親自掛帥的大學生創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大學生到農村創業和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的實施意見和具體管理辦法,在幫助解決資金難題的同時,在基礎設施、生產技術和生活上也給予他們特別的關心和照顧。2007年,鳳陽縣大學生創業園已發展到3個,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33名大學生投身農村創業。
王中華今年通過和同學合作新增了8個大棚,和王中華一樣,苗娟新增的8個大棚中有6個是與同學合作建設的,苗娟說種植蘑菇需要達到一定規模才能產生效益,她通過與同學合作的方式擴大種植規模。
據王中華介紹,目前小崗村共有12名大學生參與蘑菇種植,除了安徽科技學院的學生外,還有南京農業大學、湘潭大學的,甚至有的學生不要優惠政策,自己出資建了兩個大棚。王中華說,他們決心非常大,現在聯合起來,形成一個團隊,集體采購、銷售,準備走規模化發展道路。(新華社記者蔡敏馬姝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