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藥大學生阿旺因生意失敗而選擇在開學第一天跳樓作為一個個案,阿旺邁出這一步,自然有很多離奇、曲折和難解。但當前象牙塔內商風盛行,不禁讓人想起,像阿旺那樣在商海沉浮的大學生們,會不會也是一根根脆弱的神經,股指的一次下挫,合同的一次糾紛,就會把他們徹底壓垮。
“股瘋”下的炒股學子“抬頭望黑板,低頭思買賣”
從去年以來,中國股票市場出現了難得一遇的大牛市。隨著大盤指數一路飚升,無數股市神話在坊間流傳,自然也流進“象牙塔”。不僅證券投資、理財等以往苦澀難懂的課程陡然間成為熱門選修課,而且“親身入市”的大學生,也成為去年下半年以來證券市場中一個越來越龐大的群體。
“中國遠洋確實不錯啊,它這幾個星期內的目標價位40元又是一只有能力很快突破50元的股票。”
“中國鋁業、西部礦業、云南銅業、包頭鋁業、中國遠洋、中集集團是今年年底前很大希望突破100元的股票”
“指數已經沒意義了,現在只看新股認購能凍結多少資金,還有每天開戶數量,這兩個指標夠大,放心玩。”
……
截至記者昨日(9月5日)發稿時為止,在某大學的BBS上,從2001年起就“建倉”的“股海風云”版如今發展到175頁共3492帖的容量,里面涵蓋了基礎篇、實戰必讀、版主薦股、今日市況等16個分欄目,而發帖高峰期則從今年3月份冒起,有的帖子甚至凌晨三四點發出。
這不是唯一的炒股BBS,廣州大學城幾乎每所高校的BBS上都有炒股“樂園”。很多高校“網上原居民”都坦承,雖然學校BBS上有很多“吹水”,但還是能學到很多實操知識,比任何書本上都學得快,而且有用。一位號稱“高手”的同學告訴記者,股市現在那么“牛”,再不入市就會成為重大損失。“BBS上那么多人‘教路’”,她說,“自己本來什么都不懂,但現在很多金融術語、證券術語都十分清楚,從一個股票白癡變成‘高手’,單是8月都賺了5000多元。”
除了BBS,記者還發現,QQ群也是高校學生炒股的“根源地”。石牌某高校一位研究生告訴記者,QQ是目前高校校園里最普及的聊天工具,往往相熟的人會建一個群聊“私隱”,以前都是八卦新聞、桃色消息,但從去年開始就幾乎每一個相熟的群內都會冒出一個“股票群”,里面不乏“高手”在談“股”論“金”。“自己要是不進(群),就好像與別人有代溝,甚至沒有了談話資本。”
據了解,一般開始炒股至少需要幾千元做啟動資金,因此大部分炒股同學的家境都不錯,大多利用如利是錢等“閑錢”來炒,不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費用。“賺了大家開心,即使賠了,也不會有太大損失。”“高手”說。
由于股市有起跌,于是怎么看住這個“市”,在學生中也多有議論,最普及的就是先投資一臺能上網的手機。“因為手機能上網,就能隨時隨地‘看市’。”一位叫“我要發達”的學生說,“一機在手,哪怕是上課,也能‘抬頭望黑板,低頭操買賣’。”
經商擺脫“紙上談兵”各顯神通“下海沖浪”
大學生中到底有多少人下海經商?
這個問題近乎無解。
從低成本每支賺1毛錢的轉賣汽水,到數萬元一個策劃案例,甚至是敢包車隊往來廣珠,“做生意”在大學校園里幾乎無孔不入,無從考量。
王野(化名),22歲,廣東某校廣告學大四學生。他的復印店就開在學校大門側,十多平方米,兩個機器,有個阿姨幫他料理。“我從小就有經濟頭腦,上小學時,就把家里的棗子摘下來,拿到集市上賣錢。”他說,大二下學期,感覺閑了,就想找點事做。于是,拿著父母資助的5萬元,他開了這間復印店,面對學生營業。“我不想再‘紙上談兵’了,想過一把癮。”他說,在大學做生意有個秘訣,就是千萬不要讓同學知道老板就是你,否則一定“破產”。“那么多關系要打點,又是同學,又是老師,肯定不好意思收錢吧。”談起“生意經”,王野頭頭是道。
據了解,像王野那樣有自己門面的創業,在高校并不普遍,因為需要比較大的啟動資本,而且需要“隱秘”,因而更多的經商是“游擊”作業。所謂“游擊”,就是沒有固定,興趣來了,機會來了,就干他“一票”,然后馬上收山。像這段時間新生入學,有的“學長”就會上門低價銷售棉被、水壺等生活用品,有的索性就賣電話卡、賣瓜子、賣方便面等等。
而隨著網絡發展,近年在高校最流行的就是“網店”。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個網站上建一個商店,賣的東西千奇百怪,甚至用過的教材、四六級參考書,甚至優惠券、自己沒有興趣的演唱會門票等等,一應俱全,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成本低廉”。在北師大珠海分校就有一個很成功的個案。由于地利條件良好,讀經管的一位大三學生,常常從珠海到澳門“批發”護膚品、化妝品,然后在自己的網上小商店賣,一個月大約能賺兩三萬。“熟悉的同學甚至可以到她宿舍拿貨的。”該校一位女生說,“這并不稀奇,尤其是讀工管類的很多人做生意,他們有理論,有時間。”
記者發現,由于大學生活和高中相比,一下子就多出了很多閑暇時間,加上身邊“榜樣”眾多,誰誰一夜暴發,誰誰成功,很多學生都以“有錢的”、“體面的”生活作為奮斗目標,并勇敢地投身商海創業。資金的來源主要是向父母借資助,個人打工收入,更絕的有的直接“借”學費來“打本”。像五山一高校大四貧困學生,兩年前通過借貸得來的“學費”,加入某營銷隊伍,現在年收入超過10萬元。
象牙塔內“阿旺”一族從“頭腦發熱”到“心驚肉跳”
盡管很多專家都表示,大學生涉“商”無可厚非,尤其是在就業壓力嚴峻的前提下,提前感受社會競爭氛圍是應該允許的。但當中有兩個前提:一是不影響學習,二是不損害“身家性命”的前提下進行。
但記者調查發現,很多“下海暢泳”的大學生對“大海”并沒有充分估計,大多數人是在不知深淺的情況下,就要去“沖浪”。
比如有位大學生曾經開過一個“手機店”。有一次,因為進價便宜,他們幾乎把流動資金都投了進去,買了30部同一型號手機,付了錢拿了貨才發現,手機都是假的。找經銷商,對方不承認;找消協,消協說這種事不好管;再找到工商部門,又說沒有正規發票(只有收據)管不了。“眼看2萬多元‘打漂’了,那個心別提有多難受,我們幾個人(有份合伙的同學)一個月都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回憶當初,這名大學生后悔至極,因為進貨的時候根本不清楚“發票”、“真假”等問題,更沒有想過這些錢會化成水。“有時候真的不能憑一時之勇或者課本上的知識,就頭腦發熱,否則真的會很狼狽。”
據了解,像這位同學這樣一時“頭腦發熱”的“大學生老板”、“大學生股民”中不在少數,而且他們當中幾乎所有人奔著的就是一個“賺”字,想的就是怎樣在日進斗金,怎樣成為“巴菲特”,怎樣買一幢房子,但卻很少考慮失敗。“所以在‘530’過后幾天,很多同學都不去上課了,覺得沒有心思,覺得自己什么都沒有了,現在想起來確實危險,真是心驚肉跳。”在股市也沉浮了兩年的梁同學目睹過很多“戀人‘吵’股”、“家人反目”、“一周吃白粥”的景況,更有的甚至出現過“輕生”的念頭,想著都后怕。“很多人玩的時候夸夸其談說是‘心跳’,但真正‘心跳’的時候,他們就是‘生跳’了。”梁同學特別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