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意""股票"成主業 學習成"副業"
校園“創業”潮此起彼伏 創業“過來人”提醒大學生慎重邁步
大學生鄧國旺企圖用縱身一跳來解決自己遇到的創業危機,結果卻釀成了一個無法挽回的悲劇。走進今天“創業”熱潮此起彼伏的大學校園,大學生們花費越來越多的精力和時間在自己的“生意”上,忘記了自己的學業,也忘記了考慮可能面臨的問題。鄧國旺的事件無疑為大學生們提了一個醒:無論為賺錢還是為了自我鍛煉,這一步,都不應該邁得那么輕易。
大學創業
畢業了還欠著不少債
小吳(化名)在大學二年級時就已經開始嘗試創業,自己辦了一份免費報紙,投入上萬元,希望通過廣告來獲得收入,但在堅持一段時間后由于資金問題而被迫停止。后來,他曾嘗試過從事廣告和印刷,但都不是很盡如人意。最終他全身而退,現在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
“自己做生意,壓力是難以想象的。”小吳說,那段時期,他經常面對各種各樣不能解決的問題,比如人際關系太少,聯系不到好的業務;即使做好了業務,又可能因為沒有疏通好各方面關系而夭折。
小吳在學校里是公認的“能人”,他說,當時像他這樣自己開公司的大學生還很少,很多問題并沒有考慮到。“比如,做生意,資金的使用也很重要,我一直認為對資金使用是自己的強項,但是如何能夠集聚資金卻是一直沒能很好解決的問題,這也是自己創業始終磕磕絆絆的原因。”小吳說,創業期間,他遇到過好幾次“危機”,好在最后通過各種努力,以及自我的心理調試,都得到成功化解。
現在的小吳,已經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但至今,他還欠著別人部分債務,有的需要一次性還清,有的需要分期還清。不過,他用一種比較樂觀的心態來看待這個問題。“欠債不是一個量的問題。對許多人來講,1000元的債務已經很多,對另外一個人來講,100萬的債務也不是很多。因此,更重要的是心態問題。有的時候欠債是一種機會、一種動力,告訴客戶你會怎么樣還錢,讓客戶放心。讓欠債的客戶火氣消下來,就成功了一半。”
股市大熱
用學費來投資基金
“錢找錢,遠勝于人找錢”,正熱衷于投資基金的大學生小王(化名)發出這樣的感慨。小王最初的投資是自己一年的學費,“如果賠了也不怕,反正自己就快畢業了,兩個月的工資就還上了”。對投資幾乎一竅不通的他并不害怕投資失敗,因為“沒多少錢,也不會傾家蕩產”。他并非想賺多少錢,而是希望自己建立起正確的投資和財務規劃理念。“要是將來股市不好的話,我就搞外匯”,他說。
在大學校園,投資股票基金的大學生比比皆是,股市的每一次波動都會在校園里掀起討論的熱潮,課堂、食堂、寢室,到處都能聽到學生們討論炒股心得。各大高校的BBS上,如今都已經有了專門的股票板塊,有的更是成為論壇熱門,大學生們在這里交流股票知識。有大學生告訴記者,她有一名同學傳聞說用1萬元炒股掙了8萬元,現在很多同學都把錢交給這個同學,讓他幫忙炒股。與此相對應的是,從上學期開始,但凡不用點名的課,就再也見不到這位同學的身影。“感覺上這個同學已經把炒股當成了主業,上學反而是副業了。”
校園商潮
不惜曠課也要忙掙錢
大學生經商和炒股,其實早已經不是什么大新聞了,而廣州大學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背景條件,在成為社會上各種經商者投資熱點的同時,也早已經被許多享有“天時地利人和”又兼具商業頭腦的大學生們奉為“創業”熱土。
“報名第一天,剛踏進宿舍,已經有高年級的學生拿著產品單來推銷各種生活用品,價格比學校超市便宜不少,質量很好,還送貨上門,所以我的全套用品都是向他們買的。”一位剛剛報到3天的新生告訴記者。最近是新生報到的高峰期,記者在各大高校校園都發現了不少類似的“學生老板”,他們往往是幾個人合伙,選定經營項目,然后通過散發傳單或者上門推銷的方式開展“生意”。租書、租賣自行車、賣生活用品等等都是最常見的。有經濟實力的就店鋪經營,要不然就靠打“游擊”,或是網上經營,形式多種多樣。
“現在大學生對掙錢的熱衷讓我難以理解。”一位在大學教書幾十年的老教師不久前曾向記者表示,大學里的風氣已經遠遠脫離了應有的軌道,學生都忙著兼職或者做生意,為了掙錢不惜曠課、逃課,即使多門考試亮紅燈也在所不惜。
學生:敢開公司的都是很有能力的人
可是在學生們的眼里,無論兼職還是做生意,似乎都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雖然掙錢也是目的之一,但既可以賺錢又能鍛煉自己,何樂而不為呢?”研究生小呂認為,在如今就業形勢如此緊張的情況下,大學生早早開始涉足“商場”也是無奈之舉,而且也有不少人獲得了成功。只不過鄧國旺運氣不夠好,又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缺乏警覺性,才導致了今天的悲劇。
記者采訪發現,貧困生已經成為高校“賺錢”一族的生力軍,無論兼職還是創業,他們有著更強的動力。不過真正實現自己創業的還是很少數。“敢于自己開公司創業的學生,其實都是平時能力比較強,對自己很有自信的一群人。”有高校勤工儉學中心的同學告訴記者,這些同學往往也都信心滿滿,很少考慮到失敗的問題。
學校:不提倡以賺錢為目的的創業
事實上,對于大學生創業,無論教育部門還是高校,都持一種比較支持的態度,當然前提是必須謹慎合法。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大學城校區有一個著名的“創業園”,大大小小幾十家商舖,咖啡店、花店、數碼專賣店等等應有盡有,場地和設施由學校提供,學生們通過提交項目計劃書的形式來競爭這里的鋪位,然后進行經營。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每一個鋪位的推出,都至少有10個以上的學生項目來競爭,不可謂不激烈。該校學生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學生是自己經營,但很大程度上是學校在承擔風險,因為大的投資都是學校負責,學生如果虧了本,學校可能還會給予一定的照顧。“創業園的目的主要是給學生提供鍛煉自我的平臺,并不是為了掙錢。”
該負責人認為,大學生創業并不一定是壞事。在兼顧學習的基礎上,一定的創業機會可能讓大學生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更明確將來的方向,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如果不工作,很多大學生的業余時間可能也就是打游戲、睡覺了。”不過該負責人也表示,對于學生在校外開公司做生意,學校并不贊成,尤其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就更容易走入歧途。他認為,想要創業的大學生,首先必須是以自我鍛煉為目的,而且要保證自己的學習。創業前,必須明確自己的能力以及可能產生的后果,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過來人:要創業,先做好心理準備
創業“過來人”小吳認為,想創業的大學生,應該要懂得通過心理的自我調試來化解壓力。當然,不能單純安慰自己,還是要要想辦法解決問題。“遇到問題我會自己跟自己討論,想出解決的辦法”。我會把債務看成一個數字。利用身邊的工具,如通過貸款、申請信用卡來緩解問題。
小吳說,要做好創業前的心理準備,不能只想到成功,還要注意前面可能面臨的問題,只有想清楚自己是否能夠承擔創業的失敗。另外還要注意對環境的了解,如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行業環境。當然,不能單純認為創業不用錢或者創業一定用錢,不同的創業模式有不同的金錢需求,這也是考驗人的心里成熟度。還有社會關系,這也是一種資源,對社會資源的準備這一點很重要,接下來的問題是手里掌握的社會資源能不能用以及如何利用。
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難免發生工作和學習的沖突,不過在小吳看來,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數量的問題,不是每天工作多長時間學習多長時間就會有相應的回報,更需要考慮質量和效率。小吳說自己在創業階段就是把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但也沒有影響自己的成績。創業可以發現學習實用性的東西,而通過專業學習可以很好地支撐實踐。因此,工作和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對于創業規模,不同潛力的人有不同的可能。根據個人情況,多大的頭戴多大的帽。著要看個人潛力,有的人可以做幾百萬的生意。有的人投入上百萬搞門戶網站,最后卻失敗。
在小吳看來,對創業合作伙伴的選擇,也是一種對風險的規避。好的合作伙伴要有共同的志向,即使對問題有不同的見解,但是卻一定要敢于擔當責任,有擔當。(記者秦暉、徐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