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伴隨日益嚴峻的國際就業形勢,人們開始反思教育發展的經驗問題,社會的發展要求改革學校教育,促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的模式上作出新的嘗試與探索。在這樣的背景下,1989年北京召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提出了“事業心和開拓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譯成“創業教育”。盡管這里的創業教育內容尚不充實,多局限在事業心、進取心、冒險精神等本意上,但它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教育思想,卻昭示了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面向未來,把培養學生的事業心、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新的價值取向。
我國高等教育對創業教育理念的正式回應,始于1998年公布的《關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從1999年開始,高校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社會所能提供帶工薪的現成就業崗位卻越來越少,培養既能求職又能夠創造新的工作崗位的畢業生的創業教育,進入我國高等教育視野。
創業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大力發展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引導大學生積極就業創業,將是高等院校主動適應社會需要,推進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緊迫任務。
創業教育:讓學生成為思考者和創造者
筆者認為,為了推進創業教育,高等院校可以以課題研究為先導,推動創業教育理論研究,明確創業教育的概念、特征、作用與價值,形成豐富的理論體系,構建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盡快開設創業教育類課程,如創業意識學、創業技能學、創業社會學、創造學、科技發明學、創業指導課等。
改革教學方式和效果評估方法,培養適應性更強、個性特長更鮮明的創業型人才。提高與改善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掌握學習的科學方法,成為真正的思考者與創造者。
另外,教學效果的評估要以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運用知識和信息進行創新的能力、合作競爭的能力以及專業技能與創業的結合能力為重要指標,設立相應的考核體系。
適時開展系列講座及相關創業模擬活動,拓展學生的創業視野及能力。加強學科教學充分挖掘學科內涵,融入創業成功的案例,以學科為載體進行滲透,培養其創業意識和創業技能。在學科建設上,提倡“文理互補”等多學科協作方式,加強“通才”培養,為創業教育打下基礎。
創新形式:多種途徑孕育良好的創業氛圍
有不少人認為,創業教育就是讓大學生創辦創業園區,或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創辦、經營商業企業或科技公司,或從事技術發明、成果轉讓、技術服務,等等。當然,這是最典型的創業教育與創業實踐,但由于資金、條件和專業等方面的局限,它并不適合所有的在校大學生。
事實上,除了上述典型的創業實踐以外、還有多種形式可以培養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和創業能力,如一種社團或沙龍的組織與管理、一次公共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路徑的設計,等等,還可以針對創業熱點及其相關經濟環境開展市場調查,在調查中了解實際并進行自我教育,更理性地調整其創業目標。各種專業、各種特長的學生都可以在其中接受創業教育,這些都應當成為創業教育與實踐的重要內容。
一個良好的創業氛圍的形成對師生的影響是整體的、潛移默化的。要努力為在校生和畢業生的創業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創造條件設立創業基金、創業促進會、聯誼會等組織結構,在資金和咨詢輔導上為學生和畢業校友提供一定的幫助。增加投入,改善創業教學與實踐的軟硬件設施,普及創業設計、競賽等。
大學生創業大賽移植于美國的商業計劃競賽,此類競賽旨在為參賽者展示項目、獲得資金提供平臺,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創業“孵化器”。創業大賽不僅為大學生創業者閃亮登場提供了舞臺,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鍛煉能力、轉變觀念的寶貴機會,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業意識,豐富學生創業知識,提高學生創業技能,營造校園創業文化氛圍。
作者 吉林省白城師范學院科研處 張婧 曲殿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