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曾經說過:“出名要趁早。”盡管我知道第一個如此說的是天才,跟在后面重復的是庸才,但我還是要套用一下她的話―――“創業也要趁早”。誰讓她的話如此一語中的地道破世相,這年頭,不獨出名,干什么不要趁早啊!
話說金秋九月,正是學子紛紛返校之時。尤其是大批新生入學,大大催生了所謂的“開學經濟”。在電子科大中山學院校園內,在新生報到的兩天內,校園里臨時搭起了幾百米長的“商業街”,不少高年級的大學生搖身一變,成了“練攤”的老板。真是“吆聲喝聲叫賣聲,聲聲入耳”(9月14日《中山商報》報道)。
創業,在大學校園內,一直是一個帶有神圣光環的詞語。而到底先求學還是先創業,也始終是在大學生心頭纏繞不休的話題。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日益洶涌,股市的牛氣沖天,曾經的“象牙塔”內涌動著無數成為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雄心。“抬頭望黑板,心中若有思。買賣有風聲,不安坐針氈”,成為不少大學生在課堂的真實寫照。
筆者在此無意對大學生創業加以褒貶,想當年,我還在大學校園的時候,內心同樣涌動著商業激情。稍稍不同的是,我們覺得“創業”陳義太高,因此一般不敢使用,而是怯生生地用“社會實踐”。由于在概念上先降了層次,氣勢、手筆和規模上自然也不能和現在的大學生創業同日而語,充其量我們當時所做的只能是小打小鬧。但就這樣小打小鬧,也讓我們懂得了什么是商業法則,什么是社會誠信,什么是爾虞我詐,什么是人心險惡。有了這些,已經足夠,曾經的付出,人力、時間、成本,都是值得的。
但是,如果不能正視校園創業的價值理念和風險預期,一味地將創業視為“賺錢”,投資視為“投機”,則有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收獲的只是頭破血流,傷痕累累。前不久,廣州藥學院一名大四學生因為生意失敗,在開學的第一天,選擇了跳樓,結果不幸砸到了樓下的學妹,造成學妹花季殞命,自己身負重傷。這起悲劇為不少熱衷于校園創業的大學生敲響了警鐘,也為當下急功近利的教育敲響了警鐘。
大學生創業,從來都不缺乏沖動和激情,也從不缺乏堅定和執著,因為有太多的成功者神話。但他們惟獨缺乏對風險的認識和對自己承受失敗能力的評估。或許從一開始,他們壓根都沒想過“失敗”這個字眼。遺憾的是,商場絕不眷顧單純、激情和信心,一旦有小小的風吹草動,幾乎沒有任何抗風險能力的大學生就會覺得是世界末日來臨。另外,現在面臨著學生就業和社會期望的雙重壓力,很多大學“不禁止”學生創業,甚至采取鼓勵扶持的態度,但配套的風險評估、心理疏導方面,大學生們準備好了嗎?我們的教育機構準備好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