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選秀活動早已泛濫成災,選出來的“秀”們也都如過江之鯽,熙攘得很。2006年這一撥兒超女,貌似已淡出“非粉絲”大眾的視線;2005年那一撥兒老超女,也并沒有一如去年人們妙想中那樣,成為天王巨星。
李宇春的實際唱片銷量與去年那三百多萬的票數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而周筆暢、張靚穎、何潔等人更是如此。“美國偶像”動輒幾千萬美國人投票,選出來的明星如今的發展最多只能算得上二線,無法與選秀時的盛況相提并論。人們更愿意把選出來的“秀”們當成一種文化現象,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偶像。
這里就是關鍵所在:大眾選秀出身的藝人,緣何難以成為天王天后?
答案之一大眾將其定格為“選手”
選秀節目,通常以大眾的選擇、投票作為基本評判標準。雖說有“黑幕”存在,但主辦方為了保證收視率、合作方為了將來的操作,基本上都會順應民意,絕不輕易淘汰人氣選手。到后來,評委基本上只是幾個裝飾擺在那里。
此時,選手的生殺大權就交給了觀眾。選手們為了能夠繼續走下去,通常會想盡一切辦法拉票,動不動淚流滿面,哭天搶地。這些場面被“粉絲”們看見了,可能感動[創業網www.fswenwen.com]到比偶像哭得還兇;但普通觀眾看見了,一開始心酸,看多了漠然,看太多就鬧心了。
于是在比賽結束之后,普通大眾心中會將這些人定格為“選手”,不會忘記他們最開始傻氣的樣子,不會忘記他們煽情的眼淚,不會忘記這些人只不過是由自己挑出來的普通人。
全民娛樂從來沒有太多深度與內容,底,只為博君一笑。人們對粉絲,尤其對選秀明星的瘋狂粉絲很不理解,慢慢普通粉絲們的溫度也就降了下來。喜歡他們的群體始終是那么一撥兒人,很難打滾兒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