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人人適合創業
近年來高校生從曾經的被迫創業走向主動創業,各地的創業大賽也越辦越熱。但一些創業初戰告捷的“學生蓋茨”們卻顯得比較冷靜。
陳凱在作為典型兩次被邀請回校參加交流活動后,便決定今后一概謝絕類似活動。陳凱發現那些對創業滿懷憧憬的學弟學妹們,帶著濃重的理想色彩,卻很少愿考慮失敗的風險。“人與人有太多不同,大部分的人適合按部就班地過日子,適合創業的僅是極少數”。陳凱并不掩飾自己有經商天賦。小學暑假,他就能把[創業網www.fswenwen.com]隔壁蚊香廠被水淹過的蚊香超低價購入,在太陽下曬干,再噴上綠色殺蟲劑,來個重整如新。外面賣5元一盒,他賣5元兩盒,很快售完。他說:“我希望多數大學生對創業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若以我為典型去煽動別人創業,說實話,我擔不起這風險。看一個人是否有創業潛能,需要跟對方深入交流,以判斷他究竟是無知者無畏,還是真的胸有成竹。”
有關專家認為,大學生創業成功與否,一些基本因素需要考量———是否有創業的天賦、創新的精神;是否有成熟、可操作性的商業計劃;是否有抗風險、抗挫折的超強心理素質;是否能“攏”住一批人,跟定他形成一個團隊。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即便是有創業潛能的學生,也大多是在畢業后經過基層工作獲得一些經驗,再擇機創業成功的。多年來,真正從校園直接創業成功的大學生,還是少數。
辦公司已三年的鄭大光告訴記者,學校所應做的,是盡快建立起在學生中尋找創業人才的“發現機制”,緊跟其后的是激勵機制、項目評估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陳凱則認為,創業的“風險提示”尤其必要,“就像開車前會給你看車禍照片,抽煙前提示吸煙有害健康一樣。”而莫軼偉認[創業網www.fswenwen.com]為,對大學生創業失敗后的“干預機制”也很必要,“高校不僅要扶人上馬,對創業失敗者也應及時安撫,鼓勵他們重新振作,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