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今年安徽省鳳陽縣在和大學生“村官”簽訂合同時,首次把創業作為必須要做的工作之一寫進了合同。鳳陽縣縣委書記唐穎解釋說,對于大學生“村官”來說,他們真正發揮自己的價值,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創業。大學生“村官”創業,更多的是發揮他們的示范功能,而不是去掙錢。
去年鳳陽招聘大學生“村官”,曾經一度傳為美談,被認為是開創了知識與“三農”親密接觸的嶄新模式。但是不久就有新聞報道,好幾個“村官”選擇了離開。以至今年鳳陽縣決定再次招考50名大學生“村官”,不得不將報考學歷條件由去年的本科降為大專,最終仍然只有30多人報名。
在總結“村官”失去魅力的原因時,該縣人事局將其歸結為“待遇條件相對比較低,加上一些畢業生觀念尚未轉變過來,不愿到農村去”。事實上,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學生“村官”走馬上任后根本就沒有真正能夠施展拳腳的舞臺。大學生“村官”的任務,從去年籠統的“輔助村兩委開展工作”,到如今明確界定為“創業”,都充分說明所謂“村官”本身是名不副實的。
大學生“村官”發揮價值最有效的途徑是創業,這樣的論述讓人莫名其妙。難道招聘大學生“村官”來,就是為了給他提供一個“創業”的機會嗎?或者說,招聘大學生“村官”,本質上也是一種“招商引資”,一邊戴著“村官”的帽子,一邊自己創業,這難道不是又一種“紅頂商人”嗎?最奇怪的是,大學生“村官”創業居然“不以賺錢為目的”。試問,不賺錢的創業還叫創業嗎?如果“村官”創業不能賺錢,又如何起到“示范功能”呢?
事實上,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的大學生“村官”的真正優勢根本不在創業方面,真正有創業才能的大學生恐怕也不會到農村來。大學生“村官”的真正優勢在于其大干一番事業的激情以及相對豐富的理論知識儲備,如果將他們在農村的施展舞臺限制于創業,那還不如去支持扶助當地的農民企業家。
一方面花不菲代價招聘大學生進來當“村官”,另一方面,卻又不肯給他們實踐的機會和實際的權力,將他們排除在很多重要工作之外。其實,這奉行的是一種逆向淘汰機制,真正有才能的肯定留不住,有一定才能但不肯屈從官場潛規則的可能會被辭退,而最可能留下的恐是早已被同化了的善為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