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軍:一只洗腳盆能承擔大學生就業之重?
如果說中國大學入學率的發達程度,在5000大學生應聘搓澡工上已經得到了某種程度印證的話;那么,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則在“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狀元郎”上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身為西南大學2004級學生,4年前,潘茜跨進全國重點大學校門,就讀師范漢語語言文學專業;4年后,她本有機會選擇穩定教師工作,卻端起了洗腳盆,應聘普通洗腳妹。(6月17日《重慶時報》)
作為從事浴足行業的高學歷,潘茜顯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此前,就曾經有女碩士當“洗腳妹”的新聞。對此,我們完全可以用哈佛畢業生在紐約街頭開出租車來證明白宮看門人和總統一樣有尊嚴。然而,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卻是,和那些在信息時代靠高科技創業的國外同齡人不同,為什么我們的大學畢業生把服務業作為就業或者創業的首選?
毋庸諱言,這樣的例子幾乎俯拾皆是,而且還都被認為轉變就業觀念的典型。似乎在這個轉型時代里,你只要能成為財富英雄,完全就可以恪守“英雄不問出身”的古訓。
我這樣說,絲毫沒有詆毀大學畢業生創業熱情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當國外的同齡人用信息為武器攻城掠地的時候,難道我們只好用傳統的第三產業來成就年輕人的未來?固然,“先就業,后創業”不失為一種現實的選擇,但是,在一個大學畢業生紛紛遠離自己的本專業而饑不擇食就業的時代,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
和潘茜心目中“洗腳按摩是一個還沒有被大學生發現的朝陽行業”說法如出一轍的是,被人稱作廣州“豬肉大王”的北大才子陳生也曾說過,“賣豬肉比賣電腦還有技術含量”。這真是一個靠傳統思考無法理解的發散思維。唯一合理的解釋只能是浴足和賣豬肉“含金量”比較高,收入比較豐厚。莫非,在龐大而沉重的就業壓力下,我們只能用潘茜的“江湖行”來為轉變觀念加冕?以財富來衡量人生的意義?
三尺講臺和一只洗腳盆,在潘茜那里已經分出了高下。而對于更多的潘茜來說,他們的未來和個人價值又在哪里?顯然不是一只洗腳盆所能承擔之重。作為一個龐雜而現實的課題,如何破解教育和就業的 “斯芬克斯之謎”,不但是一個社會的系統工程,更關乎國家的現在和未來。當我們還在為潘茜的選擇而沾沾自喜之際,是不是也要問上一句,浴足是不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