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 完整體系為創業項目護航
上海大學依托科技園區、孵化基地開展工作。截至2008年7月共有260個項目進行申報,其中符合申報條件并參與評審的項目有142項,共舉辦專家評審30場,注冊成立了30家大學生創業企業,另有9家正在注冊登記中。資助大學生創業的資金總計達894萬元,其大學生創業公司注冊資金總額達到3467.1萬元,創業團隊中,碩士以上學歷占70%,本科生創業團隊占30%。
上大基金會率先運作 “常年接受受理,集中進行評審”,具有嚴格“三級評審”制度——實行初審、專家評審和終審三道程序,確保每個申請項目的實踐性、可操作性。對于申請成功的創業企業,基金會給每個企業配備創業輔導員,幫助并監督企業成長。為防止基金濫用,上大出臺了“倒比例投入”規定,學校“天使基金”投入小于創業者本人。并且創業輔導員作為董事進入“天使基金”所投創業企業,參與公司大的決策。完整的制度體系,幫助申請上大基金會資助的企業穩步運營。
上理 科技文化創意產業齊頭并進
上海理工基金會,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據不完全統計為10%左右,遠遠高于社會上的3%。資助資金由上海市科創基金1000萬、楊浦區政府500萬和上海理工500萬組成。
分基金會創辦之初,申報電子類、機械類創業企業高達40%,近年來,申報文化類創業企業的比例不斷提高,可以說是從“硬”到“軟”的變化。究其原因,技術類的企業雖然科技含量高且有技術和專利,但是起步要求較高,對資金的要求也很高;而文化產業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社會需求,而且創業成本較低,運作起來相對靈活。
這一趨勢的呈現,不禁要提到去年剛成立的松江分基金會。目前已有20多家大學生企業入駐。松江分基金會,相較于其他基金會更靈活,并且具有自身特色。它不但提倡科技創新,還大力倡導學生文化創意。究其緣由,由松江七所高校較多為文科類院校這一特性所決定。
完善政策 提升自身創業能力
四大分基金會各具特色,政策也比較完備。但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環境的同時,也伴隨著實施過程中的一些缺憾,使實惠無法惠及學生創業者。部分政策雖然完備但是可行性不大,主要在于對大學生創業企業的門檻較高,條件嚴苛。資助對象過于局限也導致了政策惠及對象的局限性。信息宣傳的不對稱性,導致了信息傳遞中斷,以至于很多政策不為人知,使得實惠的政策扶持并沒有行之有效地發揮。基金會內部軟資源不足,資助形式局限。
學生創業自身問題:對市場不熟悉、不了解,項目缺乏可行性,產品項目無法進行市場化推廣。盈利模式的創新性及營銷方案的策劃能力尚缺。項目戰略決策中,缺乏經驗也是主要因素。部分現象則為雷同創新,降低了項目申請通過率,也反映出學生創業思維的局限性,以及技術知識的缺乏,自身能力尚有待提高。
針對以上不足之處,基金會提出自身修改建議及對學生創業者的期望。其一、高校努力多開展創業類課程,普及教育、營造創業氛圍、擴大宣傳力度。但不能局限于高校現有的創業教育知識,應把目前行業領先知識和技術請進學校,傳輸學生最新的知識。其二、學生要走出去,轉理論為實踐。企業適當開放,接納學生創業實習,實地積累實戰經驗。其三、各高校、創業中介間建立良好合作平臺,完善扶持機制,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前景依舊看好。
天使基金三年來,發展迅速,資助一批又一批創業團隊踏上征途。雖然尚存缺憾,但基金會已為學生創業者點亮了一盞明燈,引領走向成功道路。
撰寫人:史驍穎
本稿為創業網特供稿件,www.fswe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