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剛剛邁進大學校門的鄧智中是同學里最忙碌的人,每天都要在位于龍洞堡的學校與合群路之間往返幾趟,一邊是為了拿到能讓媽媽高興的大學畢業證不斷學習,另一邊則是為了他找親朋好友集資3萬元開起來的火鍋店而不停地奔波。為了節約成本,鄧智中的火鍋店開在小巷深處,與不少大學生創業者一樣,鄧智中還沒看到Cye.com.cn可觀的收入,首先便迎來了連續半年的虧損。“同學們都勸我放棄,可我的處境不一樣啊,在家庭欠這么多錢的情況下借債開店,一旦放棄將給媽媽帶來更大的負擔,如果堅持,所有投入都只能算做成本,還有逆轉的機會!编囍侵性俅雾斪毫杩1萬余元,改善了火鍋的品質和店面裝潢,終于在創業的第七個月獲得盈利。截至今年8月,鄧智中在堅持學業的同時,每月能有5000—10000萬元不等的收益。
■謹慎對待“沖動創業”
“激情不等于能力,靠這樣創業很難成功。”針對我省越來越多高校生主動選擇創業的現象,貴陽一位在廣告行業頗有建樹的企業家持有不同意見。他認為,年輕人容易把沖動和激情誤以為是才能,但這樣的沖動其實只是激情的一種催化劑,它能調動創業的綜合素質與各方面的潛能用于創業,對很多大學生而言,激情過多表現為創業的信誓旦旦與對創業前途持過于樂觀的態度,這種創業心態太主觀、不嚴謹。
大學畢業6年,在創業道路上已小有成就的羅松先生表示:“我認識的很多大學生創業者都僅僅只是有一個想法,而沒有實現這個想法可行性高的實施方案作為保證。由于大學生基本沒有工作經驗,在其內心還沒有建立一套個人經驗判別體系,故在考察商機與項目時,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論分析上,缺乏對創業道路上遇到困難的解決辦法和心理承受能力!
“我通常會告訴有創業想法的學生,先確定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貴州師范大學心理學教師黃亞夫向記者表示,大部分剛出校門的大學生,不僅行業知識、管理經驗、社會閱歷等諸多方面都有所欠缺,而且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不夠徹底,而選擇創業首先應該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喜歡干什么、能干什么,這些都是需要通過工作,通過慢慢接觸社會來了解的。黃老師建議大學生們,最好在創業之前先找一家公司或組織打工,體驗別人的創業過程,積累管理經驗,在找準自己的興趣點或對某一個行業熟悉之后,創業的成功率會有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