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級政府紛紛推出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紛紛,希冀以創業帶動就業,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在2月份,人民日報報道:上海工商部門近日推出大學生創業“零首付”新政策,重慶晚報報道:重慶出臺扶持政策:大學生創業可貸一百萬。
這樣的政策不勝枚舉,但政府需要扶持大學生創業嗎?
從國家機制設計的角度,創業是作為促進就業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創業成功率是衡量政策成敗的關鍵治標,而對大學生的扶持政策確實是降低了創業門檻,僅僅是創業門檻僅僅是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當創業主體本身缺乏成功要素的情況下,無論如何調整客觀條件也是難以產生廣泛的創業成功。這正如用非受精蛋去孵化小雞,雖然可能成功數例,但始終是虧本買賣一樣。
筆者無意否定大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力,同時也無意無視大學生成功的案例,但目前媒體報道過多的放在了成功創業的大學生身上,例如2月28日朝聞天下的報道創業學生開網店做紙箱供應商月薪達到七八千。報道無疑是真實的,但是報道報喜不報憂少報憂,這本身就是一種誤導。
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報告:一般創業企業的失敗率在七成,而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則只有2%―3%。08年,廣東省勞保廳廳長指出: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在廣東就只有1%!而上海市社保局職業指導師指出:上海市青年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很低,甚至1%都不到。
大學生在經驗、技能、資金、心態等等方面普遍不如已就業三五年的職業人,可以說:就業能力尚且欠缺,何談創業能力?
黨的十七大提出“以創業帶動就業”并未將創業群體限定在大學生,筆者的意見是:政府的政府應該是鼓勵有能力創業者創業!
要鼓勵創業,但不要鼓勵全民創業,更不要鼓勵大學生創業,要扶持鼓勵那些具備創業能力的職業人,職業人出來創業,第一成功率高,其自身獲益,第二他成功了,做大了,有了人力資源的進一步需求,價廉的大學生可以進入他的企業,增加了就業機會。第三他離開了原企業,留下了空缺,給大學生一個切入社會和工作的機會。反之,如果是鼓勵大學生創業,可是99%都失敗了,到最后真的解決了就業問題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