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創業孵化基地熱身大學生創業
為解決大學生創業者經驗不足的問題,溫家寶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設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
“如果成功企業家能為大學生提供一對一的服務,對大學生創業項目、存在問題、發展方向等提供指導建議就更好了,這遠比小額貸款等優惠措施更有吸引力。”大學生代表鄭應輝說道。
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副秘書長何英杰表示,目前國家對于大學生創業的支持還是以“公益性”為主,欲使得“大學生創業”作為一項“事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納入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實現大學生創業“產業化”,即吸引更多的社會企業來“經營大學生創業”、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向“大學生創業”。他們的模式就是選擇好的創業項目,以參股方式予以資金支持;此外還有“模擬公司”的服務模式,強調理論+實踐,向大學生創業團隊輸出財務、管理等全方位公司運營模式。
■個案會診
馮全雙:創業的念頭在一上大學時就有了,并一直為此而努力。在我看來,只要有一個好項目、啟動資金、人員就可以了。但拿到營業執照的新鮮勁一過,才發現這僅僅是開始。為了舉辦成立后的第一場公益講座,我們連續尋覓了3天、聯系了近二十家酒店、找了數所大學,聽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之后,才在石家莊火車站附近找到了相對合適的場所。
何英杰:許多創業者往往認為,創業就是選擇一個自己感覺合適的項目,籌集一筆資金,選一個場地,或者再聘幾名員工,就可以熱熱鬧鬧開張了。其實這些硬件條件對于保證創業成功所起的作用不足15%,85%以上的軟件因素是創業者的“經營管理能力”,包括創業的決心和意志,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婁秋凱:在你的意識是當中我的資金到位就會水到渠成,沒那么簡單,小企業同樣要有清晰的發展戰略,戰略對任何人都需要。
李亞軍:高考志愿填報是一項很復雜的“工程”,不僅需要大學及專業方面的海量信息,還要對當年的各高校錄取分數線做出比較精準的判斷,還要考慮考生的興趣愛好。我們已經做過的100多個案例中均被第一志愿成功錄取。可現在,最大的困難是如何讓一個40多歲的高三學生家長來相信你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
鮑志倫:你們現在需要的是整合資源,整合成一個為客戶服務的系統。以凸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尋求資源配置與客戶需求的最佳結合點。首先應整合團隊中三個人的資源,如知識體系、性格等,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