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放松了,門檻降低了,但現在市場風險卻加劇了。如果僅僅為了解決就業問題而提倡大學生去創業,那成功率恐怕得打個問號。兩三年后,這批創業的大學生中也許只有少數不會遭遇‘二次就業’尷尬,而大部分可能不得不重新回到求職的原點。”針對如今的大學生創業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主任蘇勇教授直言,除了出臺應急的優惠幫扶政策外,政府更應該考慮如何建立長效機制,以營造良好的社會創業氛圍。 創業不能僅靠政府給大學生“喂奶” 企業注冊“零首付”、對首次創業發放一次性補貼、提供低價甚至免費辦公場地、免除前兩年的公司稅……最近上海市及各區縣針對大學畢業生推出的創業優惠政策,力度之大更是前所未有。在肯定這些政策的可行性之余,蘇勇教授不無擔心地表示:現在政府對大學生是沒錢給錢,沒地的給地,沒經驗給找幾個專家指導論證。但創業的本質精神是創新與冒險,只靠政府不遺余力地“喂奶”,并不能保證創業活動的持久與成功。 2008年畢業于交大數學系,目前自主經營一家名叫“方正考研”輔導機構的小王,也向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小王從自己兩年創業的經驗中得出結論:大學生創業成功與否,并不僅僅取決于國家政策,還需要自身對于市場商機的準確判斷。“現在很吸人眼球的‘零首付’政策,看上去是一塊非常誘人的蛋糕,但實際上企業正常注冊最低資金也只要3萬元。因此對于真正有計劃有準備的創業者來說,這個根本不會成為起步的瓶頸。”小王說,“創業本來就需要擁有一定資本和相關經驗,構成起步的基礎,如果你除了沖動的想法,其它什么準備都沒有,靠臨時的優惠政策扶持,在現在的社會里不可能成功創業。” 堅持創業才不至于“二次就業” 蘇勇教授表示,選擇起步低、規模小的公司更切合目前大學生創業現狀。小企業一方面規避風險的靈活性高,但另一方面抗風險能力又明顯不足,因此,對初出象牙塔的大學生而言,不管是開個小店賣東西,還是成立家教中介提供智力服務,堅持與毅力都是相當關鍵的因素。當遇到資金、市場、管理經驗等各種挫折時,有沒有堅韌不拔的精神,能不能咬緊牙扛住,直接關系到創業成敗,而這也才是真正考驗和鍛造企業家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