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鼓勵創業,政府出臺了創業小額貸款上限提高到10萬元,并對從事微利項目的由財政據實全額貼息。畢業兩年以內的大學生從事個體經營3年內免收相關行政事業性收費等優惠政策。但響應的大學畢業生仍是寥寥無幾。(3月24日蘇州日報)
一面是大量畢業生需要就業,一面是職場之中一職難求;一面是輿論言之諄諄:與其“搶”飯碗且未必能“搶”到,不如自己給自己“造”飯碗,一面是大學畢業生們無動于衷,不愿自己創業。蘇州的這個情形,在許多地方都有。大學畢業生為何不愿自主創業當老板?除了學校缺乏這方面的教育,大學生缺乏經驗,面對市場缺乏判斷,對創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不了解等因素,還有一個更深刻的背景。
大學生不愿自主創業,恰恰折射出創業氛圍不如人意的困境。一些政府部門嘴里也在喊支持個體、民營企業,可實際旦總是有意無意地制造一些障礙。這些障礙,常常以“玻璃幕墻”的形式表現出來,好政策看得見卻拿不到,總之是兌現難,落實難。更有難以言傳卻可意外的刁難無處不在,凸現出一些人骨子里歧視個體、民營企業,將其當成“另類”。有統計資料可以形象地顯示這個創業困境:我國個體戶數6年間凈減810萬戶,平均每年減少135萬戶。
創業精神、創業憧憬的消退,既是社會現實的產物,從另一角度看,又是對加快改善市場環境,優化創業氛圍,創造更大的社會空間,鼓勵和容納多元和創新人才群體的深沉呼喚。倘若沒有創業環境的真正優化,即使今天有大學生走出了創業第一步,又有多少能做大做強,走得更遠?我們呼喚、期待全社會Cye.com.cn創業大潮,尤其是在就業成為當前最突出的民生問題的大背景下,創業之意義乃是不言而喻。然而創業需要寬容和諧的環境氖圍。只有寬容和諧,社會的創造熱情才會高漲,創業者才會在開明包容的環境中發揮才能;反之則想干事的人會瞻前顧后,放不開手腳。倘若“隱形門檻”總是多多,又如何讓創業者后顧無憂? 奚旭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