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有一個MBA學生成功創業,從四個同學合伙,到發展5千萬元銷售額。當這個學生把自己的經歷寫成論文,學院有關部門卻死活不讓過!認為不符合論文要求”。上海市政協常委、同濟大學教授吳光偉用此為例,建議高校改變評估標準,激發學生創業。
吳光偉提出,當前大學生創業中存在的困難歸納起來為“四缺”:即缺經費、缺經驗,缺勇氣和缺氛圍。關于經驗、勇氣、氛圍這三個方面,他提出兩點建議。
大學開設創業課程:各個大學可開設作為必修課的創業課程,讓學生知道如何進行工商登記、驗資、申請執照,如何開業,大約需要多少投資,根據市場需求和個人的興趣、素質及周圍環境決定從事哪個行業。
大學應鼓勵學生寫創業論文:要鼓勵學生創業,首先應改變學分制,允許學生用創業思想和相關結果作為成績,可以缺少學分,并用創業的執照或具體成績來充抵學分,把創業經歷寫下來作為論文,并順利通過畢業。
吳光偉說,創業勇氣和氛圍主要與大學大環境和評估標準有關。大學至今為止,還是以考分定學生優劣,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所以才會出現高質量的創業論文不被通過的怪事。同時,大學要全面鼓勵學生創業退學,或保留學籍去創業,成功了下海,不成功再回來讀書。大學沒有這樣的氛圍,沒有學生敢創業。
吳光偉還建議,教育部門應制定新的學校評估標準。把一個學校有多少人創業作為評估一個高校活力的標準,有多少篇創業論文作為高校科技創新的得分數。不從根本上改變,鼓勵大學生創業就是一句空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