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14名大學生爭搶1個“村官”崗位。3月28日,上海市2009年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筆試開考,經過資格審查,符合報考條件的3918名高校畢業生,爭奪上海市10個郊區(縣)提供的279個“村官”崗位,平均供需比為14.3∶1。(2009年3月31日:《中國青年報》)
近年來,大學生報考村官成為繼報考公務員、研究生之后,又一條新的大學生就業門路。上海的14名大學生爭搶1個“村官”崗位,無疑成為村官熱的最新證明。在政府的精心打造下,“村官”成了大學生眼里的香餑餑,他們坦言“因為現在的就業形勢不好,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但在村民哪里,能夠認可這一類坦言嗎?農村需要什么樣的村官?
報道說:在村官筆試考試開始前,記者看到一位女生正揣著一本厚厚的《大學生村官》題集在臨陣磨槍。這位來自上海師大的考生,當被問及參加考試的動機時,她坦言,“主要是看中這兩三年的基層工作能對今后考公務員有所幫助。”按照國家規定,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期滿后在今后報考公務員時予以加分。而另一位考生,上海杉達大學的小余說,“我們幾乎是‘組團’來的,”“因為現在的就業形勢不好,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所以我們班符合報考村干部條件的同學幾乎全員出動。”華東師大中文系研三學生小賈告訴記者,今年的就業情況不好,“如果能考上村官的話就多一條發展的路子,所以就來嘗試一下。”
筆者絲毫不懷疑報考村官的大學生坦言的真實性,也不質疑學生們參加村官考試動機的合理性,因為現實背景是,在連續多年的高校擴招之后,如今的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今年全國有500多萬大學生畢業,各地所以紛紛制定優惠政策,招聘大學生當村官,就有為大學生就業壓力所迫的因素隱含其中。而大學生更多地從現實考慮自己的就業問題,考慮村官合同期滿后的去向,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換個角度,從農村發展需要看,從社會發展層面看,因為今年的大學生就業情況不好,把考村官作為多一條就業的路子,似乎還不夠。2006年新年伊始,中央下發針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一號文件,正式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今建設新農村的行動已經在全國鋪開。建設新農村則需要引入大批有知識的年輕人,在現實中大批大學生畢業為其提供了豐富的智力資源,只是如何使得需要和供給完美結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村官只是一種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