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教育廳公布,全省高校畢業生簽約率僅為8.4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形勢是前所未有的嚴峻。在就業崗位急劇縮減的情況下,“以創業促就業”的聲音越來越響。(3月31日南方日報)
然而,我只想說,千萬別把創業當做就業。無論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多大,一些現實問題仍讓“志在創業”的大學生望而卻步。缺少資金和經驗的畢業生是否適合創業?金融危機下,創業成功的機會究竟有多大? 自主創業真的是就業形勢嚴峻下的正確出路嗎……
雖然當前大學生的創業意愿很高,但真正付諸行動的人卻少之又少。據某網站調查,八成大學生想創業,但真正的創業率卻不足2%,成功的僅為1%。即使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創業扶植政策,但也并不能真正達到“促就業”的目的。
首先,創業最需要的是‘三資’:資本、資歷、資源。可對于這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大學生來說,根本不具備這些條件。其次,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下,學生們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財技能、推銷意識和溝通技巧,這些素質的欠缺是一些想創業的學生們面臨困境的重要原因。另外,創業學生面臨著一種無形壓力。家長供孩子讀書已屬不易,自主創業是筆額外的風險投資,與高薪家庭的投資回報期望相去甚遠。
放眼各大校園,許多大學生都經歷了在創業和就業中徘徊的過程。畢竟學生創業風險太大, 殘酷的市場競爭,讓許多畢業大學生短暫參戰后敗下陣來,損失了本來就為數不多的積蓄后,要再次創業就更難了,加上適逢全球經濟危機,使得他們舉步維艱。
因此,創業與就業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大學生不要因為就業難,就開口信合說要創業,還請相關部門不要將“創業促就業”當做“創業是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