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訓要求和高淘汰率
然而,低進入門檻的背后并不是沒有要求,反而甚至是需要高要求的人力培訓體系和管理。
便利連鎖業是非常繁瑣且需要實際經驗的產業,每一分錢都是從業者辛苦賺取來的,這在金融風暴來襲時,可能抗風險性比充滿泡沫的虛擬經濟來得牢固,但需要業者從一線做起,企業也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培訓。為了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到便利行業中來,喜士多特意推出了針對性的“春苗計劃”和“飛鷹計劃”,前者以培訓店長為主,后者則是培養同時管理8~10家門店的督導,這些人才一旦成熟,今后就是潛在自主創業的加盟者。
黃雙就是參加該項針對性計劃的典型代表。
他去年8月先以集體住宿式的模式被召入總部培訓,第一天以理論培訓為主,第二天就“下放”到門店,第一個月內從學習做關東煮開始,收銀、理貨、夜班等都要輪崗,有時候一個晚上要搬運60~70箱飲料。
幾周大夜班后,總部對黃雙們進行理論課培訓,然后過一段時間再“下放”門店實習,平均每月交一篇心得。
接下來的2~3個月,作為“飛鷹計劃”一員的黃雙開始在門店當副店長,培養領導能力,公司在開店小組、內部管理、數據分析等方面進行考察和培訓,再由課長進行一段“保姆期”帶領上崗培訓,最后再淘汰小部分無法勝任者,留下50%左右的最終通過者成為公司正式員工。再過一段時間,黃雙就將完成培訓,成為督導。而雄心壯志的他也希望自己可以在未來有機會創業成為加盟者。
比黃雙早出道的80后楊俊海則是“升級版”。在成熟運作一家門店后,就在上周末,他將自己作為店長的成熟門店轉型為加盟店,正式創業了。“我的投入大約10多萬元,公司不收加盟金。月營業額大約10多萬元,去掉能耗、人力、租金等成本后,若運作得當,應該可以一年多左右回本,這比我作為打工者的收益要高,而且成為‘自由人’了。”楊俊海自豪地表示。
謹防風險
“大學生創業加盟便利店并非沒有弊端,不過這因人而異。”上海一家本土便利連鎖企業人員透露,缺乏吃苦精神和不珍惜“啟動資金”是該企業曾經使用大學生創業者經營加盟店失敗的慘痛教訓。“當時我們在松江大學城區域選定了一個靠近大學的項目,應該說人流量和市場分析都有過專業測算,預計穩賺不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