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會對高校畢業生創業寄予了極大的期望,政府相關部門和高校也采取了許多措施扶助畢業生創業,然而高校畢業生創業的成功率卻非常低。原因在哪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高校畢業生雖然接受了較為系統的教育,但在核心競爭力方面,與其他創業群體相比,并不具有明顯的優勢。這是高校畢業生群體不愿、不敢創業以及創業不成功的首要原因。當前,包括一些重點大學在內的許多高校,專業與課程的設置在提升學生核心競爭力方面的作為并不十分顯著。以人文社科的相關專業為例,基本上所有課程的教學均基于知識的傳授,對更為重要的如洞察力、判斷力、理解力、想象力及思考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較為欠缺,對于更深層次的應內化為大學生核心素質的,諸如志向、視野、學習熱情、求知欲、責任感、獨立性、意志力等性格因素的培養與提升更是欠缺。
與其他群體相比,剛剛離開校園的高校畢業生還具有經驗不足、資金缺乏等比較明顯的劣勢。激烈的市場競爭與平靜的校園生活截然不同,作為創業者必須十分清楚市場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如何組織生產、怎樣銷售等一系列相關問題。對于剛剛離開校園的高校畢業生來講,涉世未深,即便有創業計劃,甚至還參與過一些相關的社會實踐,但是,很多社會實踐與實習活動不過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距離對該行業該領域的真正了解還相差甚遠。
況且,對這一群體而言,創業的資金還普遍缺乏,雖然某些地市為他們的創業提供了小額貸款、初期免稅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但是,這些資助畢竟有限。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大眾化的階段,但是,社會在對待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與創業問題時,明顯帶有精英導向,比如,高校與社會在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創業方面的培訓與教育時,依然鐘情于高科技或大規模等較高層次的領域和行業,對普通的服務行業,比如開個水果店、鮮花店、服裝店、小肉鋪、小飯館等較為鄙薄。可是,較大規模與較高層次的領域不僅需要較多的資金,還需要對該行業相當了解,對于一畢業就創業的高校畢業生群體而言,除非是家族企業,否則,對于其中的大多數人,從小干起恐怕是必然選擇。這樣做一方面擺脫了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同時積累了經驗,積累了資金,為未來更高層次和更大規模的創業奠定基礎,也符合企業成長的一般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