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試”是技術轉移中的一個概念,是中間性試驗的簡稱,往往指一個科研項目在實驗室研發成功后到市場產業化之間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實驗室的科研成果是否能真正成功的關鍵,實驗室的科技成果經過中試,其面向市場的產業化成功率可以有一個質的提高。
同理,創業教育也存在著經過課堂培訓的“實驗室成果(學生)”到真正適應市場進行創業的過渡問題:大學課堂上的創業教育課程只能給學生一些創業的基本知識與思路,是學生創業活動的一種準備狀態,學生們在課堂上難以獲得在市場上創業所需的實戰性的技能。
如何有效解決創業教育的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加強創業教育過程中的“中試環節”,應該是一個有效的對策。
創業教育“中試環節”的本質是要學生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與銜接,而其核心是將創業的實踐活動納入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中,讓學生在學習創業知識的同時,在現實中體驗或實踐創業的全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創業活動的成功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借鑒以下幾種方法。
設立為教學服務的創業實習公司。首先將創業班的學生組建成幾個虛擬公司,然后學校拿出校內的一些低風險、小規模的適合學生創業的優質、成熟資源,如校內報刊亭、小書店、小超市、咖啡廳等,交給學生的虛擬公司經營,將學生的這些虛擬公司實體化,讓創業班的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一年左右真正企業的運營管理,一年后再換下一批學生,而運營這些企業的利潤可以設立一個創業或愛心基金。
將學生派到真正的企業去學習。學校可以利用自己企業界成功校友的資源和一部分具有愛心的企業家資源,設立一批“愛心企業”,給這些企業掛牌和給企業家發聘書,請每位企業家選擇1至2名創業班的學生做一年的“特別助理”,讓其在企業家的身邊學習企業的經營與管理技能。
鼓勵學生進行網絡創業體驗。老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網絡創業實踐體驗,到一些網站上,如到淘寶網上開設自己的網店,并將網店上的業績納入到課程的成績。這一點的可行性,可以從最近被熱炒的義烏工商學院的創業教育中得到印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