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的最新統計顯示,2009年的頭4個月,本市又有200多個大學生創業團隊提出創業申請,這個數字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一倍。與此同時,有個值得回味的現象:在科技創業類項目繼續保持增長的同時,有越來越多學生選擇起步相對容易的服務業、貿易、創意類項目。可以說,現在上海大學生創業,已開始進入激情與理性并存的時期。
在剛剛興起“大學生創業”理念的前幾年,創業者大多是理工科學生。現在隨著創業理念的深入人心,不少非理工專業學生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切入點。像開個設計公司、組織演出團體等,所需成本不高,適合初出校園的年輕人。在文科院校相對集中的松江大學城,有不少學生選擇文化服務、管理類的項目,腳踏實地、專心致志做好自己的“小生意”。對此,基金會正醞釀“分類指導”的資助方式:對于科技創業項目,繼續給予10萬元至30萬元不等的資助;同時將進一步加大對創意、服務、貿易等項目的資助力度。
“創業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總體上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能成功創業的是少數。要防止因為有各種資金政策支持,誘導那些本不適合創業的人盲目跟風而選擇創業。”基金會有關負責人認為,鼓勵創業,并不是簡單說“創業好”,而應注重培養其創業精神。他們已發起“上海市大學生創業見習資助”項目,通過組織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到創業企業見習,親身體驗創業的艱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創業觀。今年將組織見習企業300家,接收創業見習人員1000名,目前已有266名學生進入企業見習。
已經走上創業之路的年輕人也在經歷著從年輕稚嫩向成熟理性的蛻變。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開始像真正的企業家那樣,認真考慮公司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大大小小的問題。他們積極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各類沙龍、培訓,并不是匆匆“點個卯”,而是抓住一切機會和專家、同行交流。從事IT設備租賃的上海大學碩士畢業生楊中利,通過沙龍認識的法律專家幫自己的公司成功規避了知識產權風險,還學會了收款時可以合理運用的小技巧。以前Cye.com.cn小楊對公司團隊的建設不大在意,當他發現沙龍上所有的資深風險投資人都不看好一個人的創業團隊時,馬上改變了原有想法,回去進行調整。小楊介紹,有不少創業者和他一樣,連續來三四次,已經成為各類沙龍、培訓的常客。
創業者的“理性”,源自社會大環境的“理性”。支持大學生創業不等于簡單給一筆資助金,如何幫助創業企業走遠、走好,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建立了一套詳細的企業信息動態管理系統,隨時跟蹤企業的財務指標、市場前景、專利擁有情況等,對其進行打分,再給予“分類指導”。例如對于經營很好、發展潛力大的A類企業,將通過各種渠道,為其聯系擔保基金、投融資推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