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培訓”出最符合農村基層需要的大學生。各地基本上都安排有定期培訓,而由于大學生在基層任職后所發現的問題和存在的困難不盡相同,使得政府安排的培訓內容很難滿足所有大學生的需要,這就需要整合培訓資源,邀請農業部門的官員、農科院的專家學者、農業院校的教授、農業專業協會的Cye.com.cn典型模范、基層優秀的干部標兵等定期為大學生村官進行培訓。如此一來,面對紛繁復雜的基層實際,培訓雖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卻能在最大程度上涵蓋大到最新的國家“三農”大政方針、小到具體的農業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的信息,使培訓真正起到實效。
再次,要“流轉”出最符合農村基層需要的大學生。據報道,有些同一個縣的大學生“村官”之間缺乏交流導致創業項目重疊,造成資源、成本浪費。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組織協調,加強大學生村官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可以超越縣域的限制,而在一個縣的范圍內,需要健全大學生村官的流動機制。經過一段時間的基層工作,大學生“村官”們基本上有了工作目標和創業意向的時候,主管部門可以對他們的想法和計劃進行整合,將那些志趣相投的大學生村官集中在一起合作,以優化人才資源的配置。(馮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