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2009)》在京發布
中西部成為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硅谷”

由麥可思(MyCOS)—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撰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2009)》6月10日在京發布。報告對2008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與收入、就業流向、工作能力、求職、就業與教育公平、自主創業、讀研與留學、高考志愿填報、大學畢業生的滿意度等作了全面的研究分析。
據悉,這是社科文獻出版社第一次以就業為主題出版的藍皮書,也是第一份基于科學的數據調查、借助統計學和勞動經濟學的科學體系來研究高等教育的全新報告。就業藍皮書的作者——麥可思是具有第三方公正性的教育數據咨詢公司。
該就業報告對2008屆大學畢業生的調查研究抽樣達到44.4萬人,回收有效問卷21.8萬份,共覆蓋3079所高校或分部分院。
本報記者采訪了麥可思公司總裁、西南財經大學特聘教授王伯慶,他說:“我們統計的就業率是指大學畢業后半年的就業率,此時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趨于穩定。據統計顯示,2008屆大學畢業生約1/3的就業是在畢業后半年內完成的。”
此前,麥可思已經調查了2006屆、2007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態和工作能力。對于發布大學生就業報告,王伯慶認為,高校培養的畢業生是否符合社會需要、是否能夠找到適合其專業的工作、能否盡快適應工作崗位需要,是我國高校普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所以,有必要跟蹤評價社會對大學人才的需求,為調整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提供科學依據。”王伯慶說。
應本報記者要求,王伯慶介紹了報告的主要觀點。

1本科院校就業率有所下降,高職院校持平
該報告指出,2008年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率有所下降,而職高院校學生就業率與往年持平。統計研究數據表明,2008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約為86%,比起200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2008屆“211”院校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為89%(非失業率90%),非“211”本科院校為87%、高職高專為84%;而2007屆半年后就業率“211”院校為93%(非失業率94%)、非“211”本科院校為90%、高職高專院校為84%。
按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08屆高校畢業生總數為559萬,其中大學畢業生總數約為529萬(本、專),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08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后就在國內外讀研究生的人數為21.43萬,畢業半年后的就業人數約為434萬。在畢業半年后的73.56萬失業大學畢業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萬人還在繼續尋找工作,有5.46萬人無業但正在復習考研和準備留學,另有16.51萬沒有求職和求學行為者(即所謂的啃老族,該報告中定義為待定族)(見圖一、圖二)。
此外,2009年就業報告還指出,2008屆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濟南、蘇州;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杭州、成都、鄭州、青島。
2 越是經濟發達地區,自主創業的比例越低
2008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1%,與2007年1.2%的比例接近。云南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最高,為1.9%,吉林1.7%,寧夏1.5%。而廣東、北京、江蘇、上海等省份的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排名靠后。自主創業的主要地區是就業比較困難的中西部地區,主要城市類型是地級及以下城市。總體而言,越是經濟發達地區、越是大城市,就業環境越好,自主創業的比例越低。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最多的是工科類,其次是財經管理類。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主要集中在零售行業和文體娛樂業,其月收入大大高于受雇應屆畢業生的月收入。

調查結果表明,2008屆大學畢業生中,來自“私營企業主”、“企業經理人員”、“個體工商戶”等家庭的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最高(見圖三)。大學畢業生創業受其家庭的企業家文化影響較大。而且,其創業資金82%以上依靠父母、親友和個人儲蓄,來自商業性風險投資和政府資助的只占1%。所以,有創業意愿但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畢業生就不容易實現創業夢想,政府需要在啟動資金方面幫助經濟困難的創業者。
2008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者認為,創業理想是創業的最重要動力(41%-48%),而不是找不到工作才創業(12%-15%),而大學期間對其創業幫助最大的是假期實習和課外兼職,學校、政府提供的創業培訓和咨詢以及大學的模擬創業活動也有顯著幫助,如創業大賽等等。所以,高校可以加強學生自主創業意識的培養和相關的創業比賽活動。

3 工學、管理學就業率最高,法學和哲學最低
2008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專業大類是工學和管理學(見圖四),最低的是法學和哲學,高職高專就業率最高的專業大類是資源開發與測繪,最低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2008年畢業半年后仍未就業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失業人數為10.75萬人,占本科失業量的35.9%,其中有8個專業同時也是2007屆畢業生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工程、會計學。畢業半年后仍未就業人數最多的10個高職高專專業失業人數為14.67萬,占了高職高專失業量的34.2%。其中7個專業同時是2007屆畢業生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電子商務、會計電算化、物流管理、計算機網絡技術、商務英語。
此外,2009年就業報告還指出,統計數據表明,制造業雇用了本科畢業生的27%和高職高專畢業生的31%,是應屆大學畢業生最大的就業行業。民營企業和個體企業是2008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最多的雇主類型。
4 本科生收入明顯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仍存在
2008屆本科畢業生的收入明顯下降,“211”院校的畢業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是2549元、非“211”本科院校為2030元、高職高專為1647元,而2007屆這三類大學畢業生收入分別為2949元、2282元、1735元,2008屆畢業生平均月收入下降幅度分別為14%、11%、5%,本科畢業生收入下降特別明顯。2008屆本科畢業生的半年后月收入經濟學大類最高、醫學類最低,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是公安大類、半年后月收入最低是醫藥衛生大類。
雖然2008屆大學畢業生男女之間的就業率沒有明顯差別,但即便在女性畢業生占優勢的專業中,男性畢業生薪資全部高于女性,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資歧視。2008屆大學畢業生中,同層次、同專業男女生的平均月收入最大差距接近800元。
2009年就業報告還指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越有可能進入好的大學;父母一方是研究生的子女進入“211”大學的比例是父母是初中學歷及以下的兩倍以上。專業人員和管理階層家庭的子女就讀“211”高校的幾率較高,農民和民工的子女就讀高職高專的幾率較高。這種差別可能是錄取中的非成績因素造成的,強調綜合素質的高考改革可能會讓農民與農民工的孩子具有更大的錄取劣勢,可以考慮建立幫助教育弱勢背景學生的社會補償機制,以保證享有高等教育質量上的社會公平。
此外,調查數據表明,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私營企業主、企業經理人員、辦事人員家庭的畢業生求職成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過親朋好友得到招聘信息”,而不是像其他家庭的畢業生求職成功的最主要渠道為“大學招聘會”。相比之下,無業與失業人員家庭的子女就業率最低,而其高考分并不低于其他家庭的子女,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請所需要的求職份數最多、求職成本最高,來自無業與失業人員家庭的畢業生需要得到更強的就業服務。
5 大學畢業生亟須改進溝通和創新能力
2008屆大學畢業生五大類基本工作能力滿足工作要求較好的依次為科學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理解與交流能力,較低的為應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而本科畢業生亟須改進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頭溝通、談判技能和說服他人等;高職畢業生則是有效的口頭溝通、積極學習和說服他人。這些亟須改進的能力歸屬于溝通和創新能力。
統計分析表明,本科與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對雇主的滿意程度分別為70%和68%;“工作要求與壓力”不滿意度最低,不滿意度最高的是“薪資福利”和“個人發展空間”。其中,2008屆大學畢業生對“政府機構/科研事業”類雇主的滿意度最高,對“民營企業/個體”類雇主的滿意度最低。然而民營企業是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主要雇主。2008屆大學畢業生對不同規模雇主的滿意度的總體趨勢是:雇主規模越大,滿意度越高。
記者 趙秀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