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題:高校被就業(專題)
“我就業了,就業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被就業的!”近日,西北政法大學2009屆畢業生趙冬冬在國內某知名論壇上發帖稱,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學校與西安一家公司簽訂了就業協議書,而他連這家公司聽都沒聽說過。
就這樣,“被就業”一詞在網絡上誕生了,該帖也在各大論壇被廣泛轉載。不少網友紛紛跟帖列舉出自己或朋友“被就業”的經歷,甚至還有應屆畢業生反映學校要求每人交上有單位蓋章的就業證明,否則不能畢業。在“被就業”問題被廣泛關注的同時,有人把矛頭直指高校就業率造假的問題。
針對各界的討論,人保部新聞發言人作出了官方的回應,稱“被就業”是個別現象,并表態“對于個別弄虛作假的情況,政府部門不會放任。”來自專家的建議是,由于目前就業率的統計口徑不一,因此最好有客觀獨立的第三方機構來進行監測,以確保數字的真實可信。
校方回應
是審查不嚴,非刻意造假
7月24日,西北政法大學對于趙冬冬的網帖作出了回應。其聲明稱,認定趙冬冬的就業協議是其為了將人事關系和戶口落到西安,委托同學代簽并辦理了人事代理,趙冬冬所在學院輔導員未盡到認真審查義務,未發現其所簽單位沒有注冊。該校決定對輔導員作出嚴肅處理:令其深刻檢查,同時校內通報批評并調離輔導員崗位。
西北政法大學還特別解釋道:“按照有關文件規定,學生畢業時仍未落實就業單位的,應派回生源地人事部門,但趙冬冬為了將人事關系和戶口落到西安市,曾在輔導員老師處進行過咨詢,輔導員老師詳細解釋了有關政策規定,認為只有辦理人事代理方可實現將人事關系和戶口落到西安市的目的。隨后,輔導員老師與某人事代理部門取得聯系,并幫助找到一家就業單位,趙冬冬委托本班同學在人事代理框架下與這家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
監管部門
“被就業”是個別現象
“被就業”事件也使監管部門為之震動。同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保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在新聞發布會上特別對該事件作出了回應。
尹成基表示,今年中央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置于首要位置,總體看落實情況是好的,工作力度也很大。“對于虛假簽約的個別現象,我們所掌握的情況是,政府有關部門、各個高校都在盡可能為畢業生提供有效的就業服務,對于個別弄虛作假的情況,政府部門不會放任的。”
“如果這種事情屬實的話,人保部會建立相關的查處機制,如果有案例持續曝光的話,人社部將會同教育部等有關部門認真對待和解決,進行整治,使高校畢業生能夠實現就業并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尹成基還通報了人保部統計的有關大學生就業的情況:全國今年有610萬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再加上去年畢業未就業的畢業生100萬人,總計710萬人左右。截至7月1日,全國已有415萬高校畢業生落實去向,就業簽約率為68%,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27日也作出了回應,她表示絕大多數高校的就業率統計數據是認真準確的,據教育部的了解,“被就業”的問題只是個別情況。續梅還表示,高校一旦出現了就業率誤差或造假,就對該高校的就業考核工作實行“一票否決”。教育部會加大高校就業統計的查處力度,一旦接到舉報會責令去調查。
建議
就業率統計引入第三方中介機構
對于部分高校對就業率的造假,有業界人士表示是迫不得已。據有關媒體報道,教育部或者省廳一般都有政策:對連續3年本、專科初次就業率低于平均就業率的高校,控制其專業總數,每增設一個新專業的同時,撤銷一個舊專業,引導學校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初次就業率”連續2年低于平均就業率且低于70%的專業,在年度招生計劃安排中,減少招生數量,并給予黃牌警告。連續3年低于全省平均就業率的專業,停招生1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人士指出,就業率統計固然重要,但不應該與學校的撥款、招生指標、專業生死等問題直接掛鉤,在如此密切的利益關系下,就業率“注水”甚至造假的原始沖動難以杜絕。
對于如何避免就業率造假的問題,有專家建議,畢業生就業率的統計,不能由高校自行統計、上報教育管理部門發布,這樣做難以保證客觀準確。比較可行的做法是委托具有公信力的社會中介機構,對高校畢業生的工作單位、具體崗位、薪資待遇、用人單位評價等進行調查。同時就業信息應該更加公開化、透明化。就業信息如果能面向公眾,那么“注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業界人士
就業率統計缺乏統一標準
對于牽涉其中的高校而言,“被就業”的問題頗為敏感。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高校就業辦的負責人,但多數人士不愿對此發表看法,只是表示“被就業”問題只是個案,并強調絕大部分高校都在為推動大學生就業方面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工作。
廣州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利盛煒向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被就業”問題是個別現象,并且其中只有極少部分是學校為就業率故意造假,還有不少情況是學生對于畢業生派遣程序的誤解。“比如,學生自己為將戶籍留在某一城市實行空掛,這樣就造成了就業率統計單位與實際就業單位不一致。”
利盛煒表示,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學校在提高學校聲譽和招生上抱有“就業率至上”的觀念,這種錯誤的觀念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只注重短期的“效益”,進而可能催生學生“被就業”現象。
“這種做法短期內可能不會發現,但是長期來看對學生和對學校的發展都是不利的,也給整個國家的就業政策的制定提供錯誤的信息和導向。”所以他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對就業率的上報工作要從嚴規范。而作為高校,應該樹立科學的就業指導理念,要從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的根本出發,做好基礎工作,而不能靠弄虛作假來提升就業率。
利盛煒進一步表示,目前對大學生就業率的統計,國家并沒有統一標準,各個省都有自己的標準,口徑比較寬泛。比如說,有種就業率統計采取的標準是只要學生有“正當穩定的合法收入”就算作納入就業統計。“目前社會上有一些人認為必須是國家單位,固定工作才算作就業,這些觀念實際上是狹隘的。”利盛煒還強調,“被就業”問題不能簡單看作學校層面的問題。事實上,就業難問題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