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題:高校被就業(專題)
最近“被就業”一詞在網絡迅速躥紅,指的是有不少應屆大學畢業生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卻被所在學校統計進了就業率!氨痪蜆I”諷刺的是虛高的就業率,痛斥的是作假連年輕人的飯碗也不放過。對此,昨天教育部發言人表示,這只是個別現象。(7月28日《京華時報》)
“被就業”是不是個別現象筆者不知道,不過高校高昂的就業率和社會上大批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生的確讓筆者困惑。如果不是大學生“被就業”,那就只能是高校虛報了招生人數。而這,顯然不太可能。
“被就業”不可能由高校單獨完成,因為高校即使再神通廣大,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樣化的公章。能夠讓一疊疊的就業協議書蓋上形形色色的大紅公章,非有用人單位的配合不可。這一點并不難辦到。作為人才主要輸出地的高校,當然會有一些關系單位,這些單位雖然不一定每年都能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但提供公章在就業協議書上蓋一下還是很容易的。再加上高校教師們的私人關系,想讓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協議書都蓋上所謂的用人單位的公章實在不難。
就業協議書雖然蓋上了公章,但蒙騙的也不過是有關部門和不知情的公眾罷了,到底騙不了在就業路上奔波的畢業生和人才市場的需求。
當前,高校培養出的人才之所以大量過剩,并不完全因為畢業生數量過大,還有人才供需失衡方面的原因。而虛高的就業率讓有關部門看不到究竟哪方面的人才過剩,哪方面的人才不足,自然難以在專業設置上做出正確的決策。到頭來,本該熱過勁兒的專業仍然持續高燒,人才緊俏的專業卻沒有及時擴招。
用人單位配合高校抬高就業率可能是為了人情,高;蛟S也覺得這是和用人單位的有效對接,然而這樣的配合與對接換來的只能是用人單位和高校越走越遠。不是嗎?現在有許多企業已經覺得大學生“不中用”,如果再幫忙抬高就業率,豈不是讓培養“不中用”大學生的高校繼續培養下去,而這樣培養出的人才又怎么能和企業共謀發展?
按說,高校與用人單位的有效對接應該是高校、企業、人才、社會都能獲得良好的發展,但“被就業”卻只能讓高校獲得短暫的利益,對企業、人才、社會都是一種傷害,這樣的對接是一種畸形對接,一種短視做法,是高校和企業缺乏長遠眼光和責任感的表現。
作為“被就業”的始作俑者,高校應該反思整頓,不過,作為“被就業”協作方的企業,也應捂緊自己的公章,不要胡亂加蓋。否則,這種抹不開情面的“假崗位”提供多了,必然害人害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