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題:高校被就業(專題)
不久前有網友爆料,稱所在高校專門組織人員替畢業生和“接收單位”簽署虛假就業協議,協議書上赫然是一個從沒聽說過的公司名稱和公章,他“太興奮了”,發帖慶祝自己“不明真相”的“被就業”。(7月17日《南方都市報》)
這本不該算是新聞。稍有社會常識的人都清楚高校在就業率上摻水是普遍現象,采用的手法也日新月異。但堪稱新聞的是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針對此問題的表態,竟堅稱“被就業”只是極個別的現象。教育部否認“被就業”的普遍性意味著什么呢?
一年前當周老虎事件被平面媒體和網絡吵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我每天都會留意一下最新的官方表態;我關心的并非華南虎的真假,而是當地政府的公信力。我不認為華南虎的真假對國計民生有什么大的意義,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誠信。子曰“民無信不立”,華南虎事件就是面鏡子,照出了政府是否有公信力。同樣,“被就業”現象也是面鏡子,教育部發言人的態度唯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供人們判斷其公信力的有無。
其實,在十年擴招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就業率走低是很正常的現象,用不著遮遮掩掩。只有正視問題,優化教育結構、大力發展經濟并推動用人機制的改革才是正途。教育部發言人矢口否認、回避問題的態度讓人遺憾,這無助于就業問題的解決。
在持續擴招并導致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大學生以及家長在高考以及大學生活中或許需要更加冷靜務實的態度。高考不會一榜定終身,真正的競爭是在進入大學以后。大學的優劣固然是影響學業的一個外部因素,但決定性的因素在自己,假如抱著進了名校就一勞永逸、進了二本就自暴自棄的態度,就等于是把自己的命運不負責任地交給了外界。隨波逐流的后果很可能是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場面。從辯證的觀點看,所有對整體學生不利的因素,往往就是對你個人有利的因素,只要你不去隨波逐流。例如在學風差的學校別人都不學習,你可能稍微學點就能成績名列前茅為求職簡歷增色;在別人都跟風考這個證那個證的時候,你可能稍微注重點學真本領就很容易在求職面試時冒尖;在作弊成風大氣候下,堅持不作弊的態度就會逼著你不抱任何僥幸心理地把課程學好,而作弊混畢業的人吃虧的遲早是自己,到了工作單位很容易被領導看穿,下場是很慘的。
相關新聞:教育部:高校被就業現象屬極個別情況
針對一些高校為提高就業率而產生的“被就業”現象,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昨天回應說,教育部對高校出現就業率統計誤差實行一票否決制。她表示,絕大多數高校的就業率統計數據是認真準確的,據教育部的了解,“被就業”的問題只是個別情況。
續梅表示,高校一旦出現了就業率誤差或造假,就對該高校的就業考核工作實行“一票否決”。續梅說,教育部會加大高校就業統計的查處力度。
此前西北政法大學有畢業生在網上發帖稱,學校為了提高就業率,讓沒有就業的大學生千方百計獲取一紙就業簽約,這迅速在網上形成了一個新名詞“被就業”。
此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表示,對于個別弄虛作假的情況,該部將會同教育部等有關部門認真對待和解決,“政府部門不會放任”。
續梅說,在這個問題上,教育部一旦接到舉報會責令去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