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專題:高校被就業(專題)
“人事代理”玄機
“被就業”事件后,趙冬冬就讀的西北政法大學發布了說明:
該生為了將人事關系和戶口落到西安市,曾在輔導員老師處進行過咨詢,輔導員老師詳細解釋了有關政策規定,認為只有辦理人事代理方可實現將人事關系和戶口落到西安市的目的。隨后,輔導員老師與某人事代理部門取得聯系,并幫助找到一家就業單位,趙冬冬同學委托本班同學劉某在人事代理框架下與這家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
而事實上,所謂“人事代理”,其中大有玄機。
“說白了,就是變相的網上簽約。”曾在山東某高校擔任輔導員助理的方齊(化名)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講解了“人事代理”的運作方式:待就業學生到人才交流中心,告知工作人員要辦理人事代理協議,然后出示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的賬號和密碼,工作人員直接登錄完成簽約程序,然后打印出紙質的就業協議。
“現在各地的人才市場都下轄幾個公司專門做人事代理。”方齊告訴本刊記者,這樣就可以完成學生、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三方協議”,“其實是一舉三得,學生的檔案和戶口得以保留在學校所在城市;網上簽約的程序完成,學校就增加了一個已就業人數,簽約率上去了;人事代理部門收取代理費用。”
“當然學校一般不會提就業率,只是告訴學生,戶口如果被打回原籍,再想回來會很難。”方齊說。
事實上,“人事代理”的活躍程度,與戶籍政策的松緊度密切相關。
如北京市戶籍政策相對嚴格,北京市人才服務中心稱,只接受用人單位委托的人事代理服務,不接受個人人事代理業務;而在上海,非上海生源應屆畢業生進滬就業要辦理戶籍申請表,實行評分制,達到標準分的就可辦理上海市戶籍;而其他一些二線城市,戶籍政策相對寬松,以山東濰坊為例,學生繳納180元的人事代理費用,即可以將戶口和檔案交由當地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代管1年,之后如果想繼續托管,可以隨時繳費,也可以在戶口和檔案遷出時一次付清。這種相對寬松的管理,客觀上為人事代理提供了條件。
除了人事代理,靈活就業也為拉高簽約率出力不少。
方齊說,學院會在畢業實習時將靈活就業申請表下發學生。4月份實習結束,還沒簽就業協議的同學,就會找實習單位在靈活就業申請表上加蓋公章上交學校。有些院系還會找一些關系比較好的單位,在靈活就業申請表上蓋章,之后添加未簽約同學的個人信息。
“在我們學校,兩個靈活就業,相當于一個就業。”方齊告訴本刊記者,“靈活就業申請表可以派大用場。”
畢業前幾個月,學校要求就業情況一周一報,輔導員會根據當時的簽約情況交表,情況不好,就多交幾份;就業率數字不是特別難看,就少交點。這樣一來可以拉高就業率,二來避免靈活就業一次出現過多而顯得突兀,三來還可以說明學院在為解決就業問題而不懈努力。
以方齊曾帶過的藝術學院某系為例,全班有不少于1/3的同學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靈活就業的。
無視國家政策的“二選一”
有一點,讓熊丙奇認為西北政法大學的“說明”邏輯有誤。
他介紹說,早在2002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意見》。意見第七條指出,對畢業離校時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檔案管理機構對其檔案免收服務費用。學校可根據本人意愿,將其戶口轉至入學前戶籍所在地,或兩年內繼續保留在原就讀的高校,待落實工作單位后,將戶口遷至工作單位所在地。超過兩年仍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學校和檔案管理機構將其在校戶口及檔案遷回入學前戶籍所在地。
也就是說,學校有義務應畢業生要求,保留其戶口和檔案兩年,這是個緩沖期。
熊丙奇認為,對照這一文件不難發現,西北政法大學有關“學生畢業時仍未落實就業單位的,應派回生源地人事部門”的解釋,是無視國家政策。
而據《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調查,北京、上海、山東等地的多家高校,畢業生都接到過“學校代為保管檔案和戶口兩年的政策從今年起作廢”的通知。
“不辦理人事代理又有什么辦法呢?學校明確說不再代為保管檔案和戶口,又不想戶口返回原籍。”方齊說出了很多畢業生的難處。在政策不明的情況下,只能是學校怎么說,學生就怎么做。遷回原籍或者簽訂人事代理,變成了“二選一”。
西北政法大學最終將“被就業”事件定性為輔導員“好心辦錯事”的個案,在趙冬冬就業協議書上簽字的輔導員被調職。
本刊記者采訪時,多位畢業生和輔導員表示了對這位輔導員的同情。
“畢業班輔導員的壓力很大。”山東大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輔導員說,哪個學院的就業率排在后面,會被點名批評,學院領導當然就會找負責就業工作的輔導員談話,而且自己所帶班級的就業情況會跟輔導員的考核、評優或者獎金掛鉤。
引入第三方嚴查就業率造假
“不能僅用調離輔導員來大事化小。”熊丙奇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開展全國高校就業情況大調查,特別是對執行國家政策的情況、以“土政策”提高簽約就業率的欺詐行為進行調查,對違規者嚴肅處理。
“改革就業率的統計方式,調整就業率的功能,這是下一步必須做的。”熊丙奇認為,“眼下的問題是,要引入第三方來嚴查就業率造假。”
“被就業”事件發生后,教育部新聞發言人7月27日回應說,高校一旦出現了就業率誤差或造假,就對該高校的就業考核工作實行“一票否決”。
“在調查高校就業率造假這一問題上,作為利益相關方的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回避。”熊丙奇建議引入人大監督機制,一方面,人大本身就有監督政府工作的職能和責任,大學生就業工作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人大有必要了解其真實進展;另一方面,作為政府投資舉辦的高校,主要辦學經費來自政府投入和受教育者的繳費,人大也有權了解高校的資金使用以及具體使用效果。
“虛假就業率是對和諧的最大傷害,”熊丙奇認為,“各級人大應擔負組織調查就業率真假的責任,并根據調查結果,對政府部門和高校進行問責。”
|